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城
家庭教育最易被忽视的误区
于丹:再红也不写博客
徐静蕾:我就是30多岁的老花瓶
为何弥漫“就业恐慌”
外国女政治家穿衣有讲究
“群众才是泰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城

中原网  日期: 2007-03-09  来源: 郑州日报  
  家长心目中看重的并不是“大学城”高楼大厦的新建筑,而是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声誉,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

  近来一些大学的“追星”现象愈演愈烈,它至少使高校蒙受两方面的损失——学术尊严和程序公正。

  对人才的片面理解和宣传导致对高学历的片面追求,即使大学再扩招,也不会缓解矛盾。

  近年来,建设“大学城”的热浪席卷全国,但根据我到过的几个大学城以及了解到的在建的大学城的情况,总觉得都不像是真正的大学城,不过是一些巨大的大学校区,或者是几所大学校区的混合体。

  我认为,所谓大学城并不是大学范围或面积的扩大,而是一所或若干所大学与一座城市或城镇融为一体,或者一座城市、城镇依托大学发展而成。因此,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一切功能,不必事事都自己来办,既可以集中财力人力于教学科研,又能享受城市提供的便利和舒适条件。而城市依托于大学,不仅因此而获得稳定的居民、纳税对象、消费者、市场、客源,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像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位于麻省剑桥)都是如此。又如德国的埃兰根大学,所在城市人口中大学占三分之一,西门子公司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一为当地居民。

  这样的大学城的好处显而易见。学校不必自办除专业以外的服务系统,师生与家属的衣食住行都可在城市解决。师生从外地往返于大学,一般都能利用城市的公共运输系统。如果城市的服务设施满足不了大学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必定会吸引来更多的商家或服务机构。学校除了有少量宿舍和招待所外,师生的住房大多租用当地民居,有的办公室、研究用房也是租用的。城市为学生打工或实习提供了大量岗位,而相对低廉的工资降低了成本,餐馆、商店能为学生供应价廉物美的商品。学生生活在城市之中,在校期间就了解社会。学校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艺术馆等设施都向社会开放,城市的公共设施也向师生开放,都提高了效率,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大学除有几处比较集中的场所外,大多分散在城市各地,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与城市融为一体。

  反观我们的大学城,无不是在城郊或农村圈地新建,与周围完全隔离。除了假日离校,学生整天生活在小社会中,与大社会近乎隔绝。而学校附近的居民和聚落,与大学本来就有巨大的反差,有的还因征地或拆迁的原因与学校存在矛盾,很难建立融洽的关系。

  有的大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原校区积累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在社会上有知名度。但到了拔地而起的大学城,除了新建筑外一无所有,一切从头开始,连家长也不认同。某重点大学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家长发现学生到新校区报到,坚决与校方交涉:“我们的孩子考分那么高,交的学费也不少,为什么不能进正规大学(指原来的校区),却让他到这里来?”经再三解释,他们还将信将疑,不相信这就是那所重点大学。显然,家长心目中看重的并不是高楼大厦的新建筑,而是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声誉,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

  大学追星丧失了什么

  近来一些大学的“追星”现象愈演愈烈,大学聘高官、名流、企业家、作家、名演员、体育明星为教授,作博导,当院长,或授予学位,或破格录取。我不想全面讨论这种“追星”现象对高校的得失,但必须指出,它至少使高校蒙受两方面的损失——学术尊严和程序公正。

  某高校为了奖励刘翔,决定给他硕博连读的资格。我本以为刘翔攻读的专业与体育有关,或许他平时的训练或比赛就是学业的一部分,那么他还有一定的优势。后来得知他读的是法学,就很为这所学校担忧。刘翔自己都承认不可能花多少时间读书,只能学到多少算多少,显然要达到法学硕士的标准也勉强。现在校方让他硕博连读,意味着他不必写硕士论文,只要修满课程并合格,就能直接写博士论文进行答辩。问题是,到2008年下届奥运会召开前正是刘翔紧张训练和比赛的阶段,肯定不可能完全通过课程考试,更难写出法学博士论文。到时学校如果不给学位,还不如不奖励他硕博连读;如果给了,那该校的博士水平又在哪里?作为体育世界冠军,有没有法学博士学位有什么影响?博士学位能当成奖励吗?

  稍为留意一下各校聘任名人的过程,就不难发现,往往没有经过正常的程序,或者完全出于长官意志,根本不需要什么程序。

  还应该指出两点:大学的每一项举措,都显示了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导向,尤其是那些著名大学、重点大学。大学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大学生,还可能被社会各界、包括中小学所效法。公办大学属于国家,花着全体纳税人的钱,学校的学术声誉也属于国家,关系纳税人的利益,并非校长的私产,不能听任丧失。

  盲目追求高学历

  使教育雪上加霜

  近年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但对人才的片面理解和宣传却导致对高学历的片面追求。各部门还规定了相应的硬指标,要求某一级别的干部、公务员、职称、职位必须达到某一学历。党政官员和公务员求学位、职称成风,科员考大专,科长、乡长升本科,处长、县长拿硕士,厅局长、市长、省长攻博士,有些大员和主管官员还要当兼职教授或专职教授。

  其结果,一是误导了广大家长,以为要成才,要有前途只有上大学,其实总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合上大学,本来,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就可以正常分流。今后再接受业余教育、在职培训。但现在都挤在上大学一座独木桥上,一些家长或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二是误导了用人单位,造成人才不应有的浪费。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职位都需要有文凭或学位,更不是都要大学毕业。但这些年在中国却到处可见超前、超高的招聘要求,本来大专生就能胜任的岗位,甚至非博士不招。另一方面,熟练工人、高级技工后继乏人,日渐紧缺,新兴的灰领难成气候。

  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一些腐败现象、以权谋私的手段打起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旗号。党政官员纷纷在大学兼教授、研究所兼研究员,或者在下属大学中拿文凭,“读”学位。大学博导可以招收在数千里外工作的省长,公务繁忙的省长居然能按时学完课程,写出学位论文,考试合格,通过答辩。当年的“工农兵学员”只因当了主管官员,就会接到母校的“兼职教授”聘书。有的学校还将研究生班办到企业和机关,教师上门授课,附带划出考试范围圈定标准答案,以确保企业家和领导干部能成为硕士、博士。大学保送生、特招生的名额被权势人物子女垄断,不仅名额被顶替,连成绩单与品德评语都可以伪造。

  这种片面的人才观不改变,即使大学再扩招,研究生名额再增加也不会缓解矛盾,反而会使水涨船高。

  摘自《文汇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