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画被鉴定为大师真迹
著名书画鉴定家张蔚星表示,现在的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把赝品当成真品的情况确实非常多。某电视台2006年的一期鉴宝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但其实这套通景屏是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差甚远,只有四成像,仿造水平仅比北京潘家园的地摊货略强。作品在电视上被当做真迹公布出来,会让广大观众以为这个水平的作品就是齐白石的真迹,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2005年5月,在该鉴宝节目中还曾出现过一幅吴作人《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吴作人的妻子、著名书画家萧淑芳,萧淑芳的关门弟子、画家曲赫东,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法人代表、吴作人的女婿商玉生均认为该画是伪作。此事在收藏界引起巨大反响。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画鉴定家透露,该电视台的另一档艺术品投资类节目,去年曾聘请一批南京著名书画专家担当评委。节目中,有一幅署名郑板桥的竹子画,大约8平方尺,可谓尺幅巨大,专家团给该画估价500万元。但实际上这幅画是赝品,而且属于高仿级别,非专业鉴定人士难以认清其本质。这位书画鉴定家还透露,其实这幅赝品的主人就是担当现场评委的某位南京书画专家,他以极低的价钱买来这幅赝品。不知他通过什么手段,把自己的画搞到自己担当评委的节目中,而且当着亿万电视观众,把赝品鉴定为真迹。事实上,即便是郑板桥的真迹,此尺幅的作品目前的市场价格也仅在300万元上下。
三种伪专家最易出问题
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负责人方书华介绍说,现在文物鉴定界不但赝品泛滥成灾,而且伪专家也很多。伪专家大概分为几种: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假货;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真货;还有一类专家声誉卓著、著作等身,但搞的是纯理论,明明不懂鉴定,还要去搞鉴定;更有的专家,以开证书为荣,以赚钱为目的。如果把这些专家请到电视节目上,就容易出问题。
只说升值不提风险
从事书画鉴定业10余年来,因为一张画导致一个人倾家荡产、犯罪入狱,乃至背井离乡的事情,张蔚星见得太多了。他说,在外行人看来,文物艺术品买卖只存在真伪的风险,但事实上即便投资真迹,也存在巨大的交易风险,因为每个藏品的价格都有涨有跌,与股市十分类似,藏品的价格会随着牛市和熊市的转变而不断变化。
比如很多当代画家和书法家,其作品去年以来跌得厉害,如果2005年年底或2006年年初有人按当时的市价买入画作,现在按当时的价钱卖,不会有人理睬。股票类节目反复强调“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而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却从来没有此类提示。
隐瞒收藏市场低迷真相
张蔚星说,其实现在的收藏市场非常低迷,甚至可以用“冰点”来形容,很多画家的作品2005年年底是15万元/平方尺,可现在5万元/平方尺都难以出手。但是看看各电视台的收藏鉴宝类节目在介绍什么?不是介绍市场如何走低,而是和以前一样在宣传如何“捡漏”。在节目中亮相的不少藏品,价格比收藏市场上高估了二至三倍,这种高估价使得节目现场的娱乐气氛确实好,但却让很多收藏爱好者以电视节目中的估价为市场交易的标准。此类鉴宝节目过高估计藏品价格的做法,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贻害无穷。
收藏市场与股市存在紧密的互动性。2002年至2005年,中国股市低迷,收藏市场却异常火爆。2006年,中国股市突然发力,而收藏市场则异常萧条,名家画作严重贬值。这种情况下,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有义务把真相告诉电视观众。
张蔚星介绍,收藏市场中赚钱的都是庄家、大户,散户有50%处在亏损状态,10%赢利,40%打个平手,这种现象与股市相似。
地方台鉴宝节目泛滥
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制片人赵春华表示,目前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确实呈泛滥趋势,很多电视台发现这类节目的收视率比较高,就自己也开办一个。其实,想把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办好是很不容易的,这跟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收藏传统、文化特点和民间藏品资源有很大关系。有的地区,藏品资源少,想找出珍稀的、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藏品上节目自然比较难,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权威专家在节目中讲述鉴定诀窍。
据了解,目前各电视台共推出了近10档电视鉴宝类节目。一些地方电视台仍跃跃欲试。 王 健
近来,不少电视台推出了收藏鉴宝类节目,以其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大批观众。但是,也有一些鉴宝节目内容存在很多问题:拙劣的假画在节目中被当做真迹,估价上百万元;鉴定专家把自己收藏的假画拿到节目中估出高价,欺骗观众;大肆宣扬藏品能够升值,却从来不说明收藏市场的交易风险,等等。不少文物专家指出,当前的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严重扰乱了收藏市场,应加以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