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这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和焦点。这既是人民的强烈意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生问题,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野中来观察。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利民富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邓小平提出的第一个大政策就是,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从而带动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他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重视发展生产力,但他讲发展生产力,总是同改善人民生活相联系。这是邓小平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普遍改善民生,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其基本精神就是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人们将这些方针政策称之为富民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党和政府不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就是扎扎实实地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民生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上世纪80年代,最重大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二亿多人口的生活温饱问题。在上世纪,我们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温饱,之后,又进一步使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这是对民生的最大关注和改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衷的最好体现。
现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比较尖锐,很自然地引起大家的关注,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我们要着力加以解决。
邓小平说,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增强,解决这些民生问题已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公共财政应适时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新的一年,国家财政用于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支出,达4778亿元。党和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为这次两会的一大亮点。这是对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的一个最好的注脚。
解决民生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解决好民生问题。
现在,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有了硬指标,要真正落实,还要有好的措施,科学周全的办法,才能将中央的政策实惠切切实实送到群众手里,特别是困难群众手里。根据以往经验,要注意防止“跑、冒,滴、漏”,“雁过拔毛”等现象的出现。 沈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