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7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瑞典:强大的真实含义
人类为何看啥都像脸?
奇特行星的存在之谜
王小列:摄影、导演两相宜
安居是社会稳定的灵魂
陆定一最后的遗言
鲍威尔的幽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安居是社会稳定的灵魂

中原网  日期: 2007-04-06  来源: 郑州日报  
  几年前,在日本的旧书店,翻看一本老照片集。原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东京的银座也跑着“有轨电车”,与当年的北京王府井没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后来,东京人把有轨电车或埋入地下,形成地铁,或架到空中,形成“电车”。轨道交通的理念至今保存,并衍生了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承担起公共交通的功能。作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消费大国,公共运输设施反而是日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日本的火车大致始于明治维新前后。在战后经济发展中,日本的铁路建设立足于系统化,强调“人本原则”,便利、准时、快捷、舒适成为其运营目标。日本铁道综合研究所的首任理事长尾关雅则就曾强调,铁路必须考虑系统工程建设。这不仅是铁轨的系统化、还包括信号系统的网络化,更包含铁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对接与关联。基于这种理念,日本的车站,总是深入居民区,甚至过街天桥都成为车站的设置地。而城际铁路与市内电车更是从不分家,车站与车站的连接,更是理所当然。

  一般认为,日本的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发达,主要原因是日本国土狭小。而日本的政策设计者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城铁一旦与城际铁路连接,则可形成一个贯通全国、深入城市细微环节的系统。国民出行,集体一致,没有差别。舒适、干净、快捷、冷暖适度的公共交通工具,使得普通的上班族也可以穿着体面地去上班。笔者亲眼看到过一对老夫妇,干净整洁,神态安然,拖着小型行李箱包,自己去郊区旅游。而这在很多国家只有“有车族”才办得到。正是这种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给人们提供了无差别的出行工具,使“局长通勤乘电车,一点不新鲜”,也扮演了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角色。更大的好处是,通往郊区的铁路带动了郊区发展,郊区房价、地价不比城里差,资产价值上升。城乡交界带没有了,社会安定了。

  其实,从经济发展史看,大凡经济高速增长,总免不了社会扭曲。这种扭曲一方面表现为收入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历史归属感的丢失、民族认同感的散化,衍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反差。这两方面都构成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中,日本及早发现了这个问题。将社会再分配体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机地进行结合,突出历史归属、民族认同以及百姓的习俗,形成了富有“精神内涵”的社会稳定体系。

  一般而言,后发展国家普遍追求“城市经济”大发展,且在“城市发展模式”上,容易接受“不破不立”的理念。但作为“后发经济”的典范,日本却对城市的历史传承珍惜如命,因循习俗与习惯,顺势营建“城市港湾”,给人心留下熟悉的空间。记得第一次到日本进修,为找住处,检索了不少“房屋租借信息”。印象最深的是,多数信息强调“娴静住宅街”和“步行到车站几分钟”。后来发现,东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原来有那么多的“城市港湾”。在这里,路并不是笔直、宽阔的,而是遵循着“路是人走出来”的自然法则。但不管多窄的路,总有清晰的标识;多么不起眼的路口,都摆着信号灯。而路边的房子、院子,大多很传统,绝不会有身在别国的错觉。而在近郊的城铁交叉路口,竟然还有“落杆”,信号灯的声音也是在电影里才听得到的摇铃声,宛如在明治时代。在“城市港湾”,感觉不到城市快速发展的烦躁。而“娴静住宅街”又不是与世隔绝,步行几分钟,便会找到城铁车站。

  其实,战后60年,日本有足够的理由、时间,甚至资金和技术,把旧东京拆平,重建一个纽约。但东京的历代规划、经营者都没有那么做。随着城市的扩张,在东京,现在已经很难辨认哪里是城里,哪里是郊区。但人们却往往能感受到“城里的乡村味道”。日本的城市规划者主张“城市是人的空间”。“人总是在自己熟悉的空间里才能找到归属,才有心的安宁”。而人心的安宁,正是社会稳定的灵魂。

  摘自《环球时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