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会有消极从众心理,在羡腐心理的支配下,公众极易产生从众行为,从而导致腐败行为的合理化、正常化、社会化、大众化,如果影响到青少年,那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公民社会里有责任感的公民对待腐败的态度应当是深恶痛绝的,但是当前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羡腐心理”。公众羡腐心理容易对腐败行为形成激励机制,一定程度来说,它的存在和蔓延必将导致社会环境的恶化,在它的刺激下,极易出现腐败行为的正常化、大众化、社会化甚至“合理化”。
社会羡腐心理的成因
传统文化中,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个人崇拜、官本位等腐朽思想时刻都在人们生活中产生作用。它既导致了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又在一般公民的潜意识中种下了羡腐心理的种子,形成了产生羡腐心理的内在动因。
如果说传统文化在人们内心深处埋下了羡腐心理的种子、形成羡腐心理的内在动因,那么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便是产生羡腐心理的现实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有所发展,尤其是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越来越猖獗,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腐败分子窃取和占有了大量的社会机会和社会资源。在社会还不能有效治理腐败行为、维护社会公正,不能对一般公民进行有效救济与扶助的情况下,公众很容易产生被相对剥夺的感觉,形成“无官不贪”、“反腐反腐越反越腐”的社会错觉,这种社会错觉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会判断和社会动机。
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为羡腐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内在动因和现实基础,但这还仅仅是产生羡腐心理的准备阶段,羡腐心理的真正产生还需有某种外部刺激,这个外部刺激便是一定的“欲求目标”,即“发现别人具有自己喜欢而不具有的东西。”腐败分子为自己或亲属谋取的物质利益或社会机会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他们有意无意地在人前人后的炫耀形成了对公众的外部示范,构成了公民羡腐心理的欲求目标。
若对腐败分子腐败行为本身不作价值判断,毋庸讳言,腐败行为在个人权力或利益的谋取方面确实是“高效”和有“成就”的,而对效率、成就、利益和良好社会机会的向往是人类正常的心理。不用说反腐展上展示的豪宅、名车及高层贪官们日常生活的奢华,与普通民众的上学难、就业难、求医难,甚至“火葬难”等事事难的现象相比,对一般公众心理的刺激是强烈的,这正是当前有些人明明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达到个人目的,却被人们赞为“有门路”、“能力强”、“关系好”、“有后台”等现象的原因。
羡腐心理危害
社会羡腐心理的存在是危险的,它直接影响公众行为,产生严重后果。
首先,它对腐败者形成激励机制。腐败者内心多少有些廉耻感与罪恶感,但当他们意识到公众在反对自己时,还对自己存有羡慕之心,就会产生畸形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形成激励机制,激励他们更加嚣张地从事腐败行为,更加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
其次,它导致公众的偏离行为,甚至催生腐败。在羡腐心理的支配下,公众一方面会大声疾呼打击腐败,另一方面也希图得到和占有腐败者拥有的东西。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会不择手段谋求权力以便直接以权谋私,从而使准官员或公职人员成为潜在的或事实上的腐败者,这或许正是当前人们乐于当官,乐于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直接原因。
羡腐心理还导致反腐环境的恶化,严重时会使国家的反腐努力付诸东流,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危及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国家民族的兴亡。人都会有消极从众心理,在羡腐心理的支配下,公众极易产生从众行为,从而导致腐败行为的合理化、正常化、社会化、大众化,如果影响到青少年,那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摘自《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