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495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新华社记者为此专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
有人没事干 有事没人干
记者:应该从哪里着手破解大学生就业这一难题?
学生司负责人: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岗位又招不到合适人才。这种现象可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记者: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学生司: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不能因为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就简单地说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仍然很大。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海南、黑龙江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却陷入困境。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学生司:这些计划的意图是好的,方向是对的,但启动得比较早,要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代的发展来逐步完善。
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求职服务
记者: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政府应重点朝着哪些方向做出努力?
学生司:一是扩大“增量”,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二是激活“存量”,综合运用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吸纳大学生就业。三是促进“对接”,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培育并规范市场,促进“人岗匹配”。
记者:如何解决大学生求职成本高问题?
学生司:我们正在积极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希望出台政策,使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免费服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实行免费,包括报名费、考试费和门票。
更新就业观念 实现人才价值
记者: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你如何评价这些人的就业选择?
学生司: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我们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立足大局 实施人才战略
记者: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没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学生司:这个观点不太全面。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周期和多层次。因此,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学习提升能力和发展潜力。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吕 诺 刘羊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