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3  
PDF 版
认识“公共空间”
劳动与和谐
我在金三角卧底十年
智慧诸子丛书
不如不做“名人”好
格调女性
悬铃木与法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认识“公共空间”
刘启路
中原网  日期: 2007-04-30  来源: 郑州日报  
  在郑州大学听了余秋雨的《纵论文化河南》讲座。这个命题很大气,余作为一位异乡人来探讨这个话题,也着实有几分引力。

  对于余秋雨,总有太多争议。争议至少说明人们对文化人及文化的重视,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的确太需要文化的滋养。

  余的书我基本上都看过。他的文化情怀不敢说影响一代人,至少能影响很多愿意静下心来的年轻人,以他独有的历史沧桑感与文化使命感使这些年轻人能暂且放下那份急于求成的焦灼,来沉淀种种思绪。

  《纵论文化河南》,命题有点飘,这一历史性的课题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把握的,余谈河南文化仅是浅浅带过,为他后面谈中华文化牵针引线而已。而他后面谈中华文化的优劣,内容也多是他书中的引申,没什么新意。

  余秋雨讲,中华文化之缺憾的第一点是“中华文化不太在乎公德”。国人长久以来关注的只是对朝廷的忠和对家庭的孝,而对第三点——公共空间缺少了解,乃至陌生与隔阂。的确,历史以来中国的公共空间鲜有文化的支撑,也导致了国人素质偏低的现象。这一现象,不在办公室,不在家庭,而在与你“毫无关联”的公共空间。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并探索的问题,因为我们缺乏历史经验。历史根脉的滋养下我们懂得忠与孝,抑或中庸之道下兼忠济孝,唯独这第三空间,被种种历史原因给“肃静”与“回避”掉了。

  余就此举了很多例子,而我面前就有一生动的例子,前排坐着两位女士,带了一堆零食小点,边吃边耳语个不停,虽是耳语,却在周围听众耳中嗡嗡作响,好不厌烦……想不通这两位女士花钱来这里做些什么,连几岁小孩都知道自己不出声地看小人书或躺在妈妈怀里睡觉,你们又何必扰乱他人呢?更何况你们有选择退场的权利啊!我突然想到自己的中学时代,上课说话、打闹,好不自在,尤其老师不在的自习课,我俨然就是班里的明星,呼风唤雨七十二变,尽显其能。很潇洒吗?很个性吗?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从未感觉到那些热爱学习的人投来的厌恶的目光?不是回避与不睬,是我真的感受不到!一种附加于无知与幼稚的过滤系统使我无形中漠视这些“不相干”的种种。此刻我真的很惭愧。

  余秋雨说到:一次一位女生问他男性的第一魅力何在?他说:男性的第一魅力在于对陌生空间的责任感。很赞同这点,也想起一个广告镜头:一个男人冲上前去抱起一个马路上玩耍的小孩,随后一辆卡车疾驰而过……这样的画面虽不免矫情粉饰,却总能感动人心,毕竟,那不是他的孩子。这个社会需要这种对陌生空间的关爱与责任,文化与文明就在你触手可及的身边,我们呼吁的和谐社会更多的也是这种公共空间的建设,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个阶段,这一历史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需要这种人文精神的探寻与召唤,并掀起更大的浪潮来张扬这种人性的光芒,不悖于古,不乖于时,在不断摸索中求经验,求建设。首先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魅力的男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