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7年7月1日,修订后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即将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首次发布于1985年,已实施21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新标准中的指标由35项增至106项,其中毒理学指标中的有机化合物指标由5项增至53项。
修订后的国家饮用水标准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郑州市自来水的水质能否达到国家的新标准?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采访了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总经理张湛军。
8亿资金改善水质
2002年以前,担负我市60%以上供水重任的柿园水厂,原水一直是明渠输送,沿途污染严重。特别是位于柿园水厂取水口的西流湖,每逢暴雨更成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聚集地”。虽经多道制水工序处理,水质得以保证,但嗅觉和口感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自来水总公司多方筹集资金2.45亿元,兴建邙山干渠明渠改暗管工程,该工程当年被列为郑州市十大“民心工程”之一。该工程建成后,黄河原水经过输水管道直接输送到柿园水厂,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明渠沿线和“西流湖”污染问题。改造后,郑州西区原水水质明显改善,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郑州监测站分析结果显示,柿园水厂取用经过邙山暗管输送来的原水与西流湖原水比较:氨氮平均值、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污染指标综合降低30.1%。
2003年,市自来水总公司又贷款近5000万元,对柿园水厂滤池、吸水井、清水池等与供水水质紧密相关主要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改造后,柿园水厂的出厂水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改善城市供水水质,市自来水总公司自1998年以来,科学、合理地开发沿黄地下水资源。企业自筹资金6.76亿元,自黄河的邙山口到中牟万滩,沿河30多公里范围内,开发了“九五”滩和北郊地下水源地。凿中深井118座,建成了石佛水厂和东周水厂。这两个水厂供应的自来水水质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饮用水标准,而且非常稳定。
多道关口力保水质
众所周知,优质的自来水还需高品质的供水管网来输送。但由于历史原因,1998年以前郑州城市供水管网所使用的主要是铸铁管、普通钢筋混凝土管和镀锌管,年代久远、材质较差,容易影响供水水质。近几年,自来水总公司加大了管网改造力度,每年都要投资数千万元,对旧管网及老城区、供水管网末梢区进行有计划的改造,新建和改造的供水管网均采用耐腐蚀、不易生锈的球墨铸铁管和PE管;在新户安装和户表改造中,均选用高品质的铜质阀门和优质管材。目前已对郑州25%以上的旧管网进行了更新改造,有效地提高和保证了管网水质。
城市建设供水先行。为保证水质和供水安全可靠度,市自来水总公司在水厂建设、管网敷设等方面共投入资金8亿多元,用于水质监测、水质保证和监测等环节。其一,建成我省最先进的水质监测中心。为加强监测力度,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先后购进了先进的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质联用仪、流动注射分析仪等多台大型分析仪器,建成了我省最为先进的水质监测中心。2005年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复查换证工作,该中心的监测能力达到4大类产品[生活饮用水、地表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瓶(桶)装饮用水]的158个项目。
完善三级水质保证体系。市自来水总公司建立了三级水质保证体系——水质监测中心监测、水厂化验室监测、车间跟班化验监测。水厂运行车间净化班每小时对出厂水浊度、余氯等指标进行分析;各水厂化验室每天对进厂、滤后、出厂水的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化验分析,每两日对出厂水水样作一次全分析,每8小时作一次微生物分析,每2小时对滤前、滤后、出厂水的余氯、浊度指标分析一次;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对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实施全过程监督监测。
提高监测频率。为了保证水质安全,市自来水总公司大幅度增加水质监测频率,将全市设有的80个水质监控点的监测频率由每年2280样次增加到2640样次,比国家标准规定的监测频率高出37.5%。同时,密切关注黄河水、石佛沉沙池、尖岗水库、常庄水库、西流湖等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原水监测频率每星期1次,远远高出国家每月1次的标准。
实时监测。各制水厂都安装了在线水质仪表连续监测装置,对滤前、滤后、出厂水实施24小时不间断检测,公司高层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可以随时了解各个水厂的水质状况。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公司设立在室外的大型显示屏了解各水厂、各水质监控点的水质监测数据。
卫生监督部门加强监督。除自来水总公司自身检测外,郑州市卫生监督部门也定期对各制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监督检测。层层把关,多方检测,确保了市民的饮水安全。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本是巨大的,其回收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市自来水总公司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步履维艰。
当好水质的“守护神”
供水水质是关系城市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生命安全的大事。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几十名工作人员甘当水质的“守护神”。
2007年1月14日,水质监测中心接到电话,反映郑州市防疫路4号院20户人家自来水管中流出了“蓝水”。水质监测中心人员会同宣传处、热线中心主要负责人和新闻媒体一同赶往现场。根据情况,水质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初步推测为某户人家的自来水受到污染,影响整栋大楼。之后,他们开始进行逐户排查,寻找污染源。几十分钟后,水质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该栋居民楼的一家住户内终于找到了作案的“真凶”。原来是该户人家在抽水马桶水箱里放置了大量洁厕剂,马桶里水变成了深蓝色,当突然停水或水压降低时,形成一种“虹吸现象”,致使马桶里的“蓝水”沿着水管流到供水主管道,而后又从主管道流入其他用户家中。找到问题症结后,水质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向在场的市民解释了形成此次水质问题的原因、解决办法、今后使用洁厕剂应注意的事项。
类似突发事件只是水质监测中心人员繁杂工作中很小一部分。为保证广大市民安全用水,公司制订了严格的应急预案:因污染物质进入某段供水管道,造成水质污染;供水热线多次接到较集中区域、社区的居民关于自来水中异味较大或出现中毒症状的投诉,供水热线应立即通知总指挥、副总指挥、总公司值班领导等相关负责人。水质监测中心立即组织对投诉区域的管网水进行水质检测,经检测确认该区域确实存在水质异常,事故应急指挥部应通知管网处立即停止该区域的供水。事故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对供水管网内受到污染的水进行排放,对管道和构筑物进行清洗,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管网处负责向水质受污染区域的社区提供免费饮用水。技术部和供水热线负责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
完备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水质工作人员的快速反应,铸就一条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将一件件水质污染事件消弭于无形之中,确保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
创新黄河水处理新工艺
“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水不但含沙量高,而且污染严重。为了保证市民的用水水质,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投资120万元与清华大学合作完成了《黄河中下游安全饮用水技术保障开发》项目,对以黄河水为水源的城镇供水系统水环境改善与提高进行研究,对郑州市地表水厂供水水质的提高提出了解决方案。
2007年,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与美国国家水质中心联合成立了中美郑州水质研究中心,美国国家水质中心主任莫提萨博士一行来郑对我市水源保障、水质监测、制水过程控制提出了指导意见。郑州还与澳大利亚水质专家合作,专门针对我市冬春过渡季节原水藻类偏高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改善郑州市饮用水中的色、嗅及味感。
据了解,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还投资300多万元,与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使郑州在水处理方面有多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