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开封举行的纪念包公诞辰1008 周年座谈会上,有关专家提出:政府应组织新任职干部面对包公像缅怀先贤,并立下廉洁正直、勤政为民的誓言。
包公即包拯,字希仁。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先任宋朝大理寺评事,后来任知县、知州、,殿中丞,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任开封府的知府时是他一生最辉煌的阶段,后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他为官铁面无私、廉洁勤政,所以人们又称他是“包青天”。他“青天”的名声就在他在世时已享誉海内外,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大宋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
总而言之,包公绝对是个好官,是官员们的楷模。但是, 1000多年过去了,他对今天的官员所具有的教育作用究竟有多大呢?人们有怀疑。不是今天的官员顽溟不化,而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是一个艺术化的、演义化的包公,就从那张黑如锅底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儿的脸说吧,这是人脸吗?这是艺术的脸。人们从怀疑这张脸,就可以怀疑包公干的那些事。道理很简单,包公的脸可以艺术化,包公的英雄事迹就不能艺术化吗?这种怀疑就影响了对他的认同度,从而也就影响了他的教育作用。吃饱喝足以后坐在戏园子里,看看老包“打龙袍”“陈州放粮”“斩驸马”什么的,品品那老包的“黑头”唱得如何,倘若唱得走板,还可以把他轰下台的,谁还想到向他学习呢。
因此,那些专家建议组织新任职的干部向包公宣誓,实在有点荒唐可笑。再说,这些干部们大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曾经面对党旗庄严地宣过誓,如果那种宣誓都不管用的话,那么面对包公的宣誓又有多大作用呢?再说了,当今就有很多值得各级官员们学习的榜样。比如郑培民(省委副书记)、牛玉儒(市委书记)、孔繁森(地委书记),尤其对于开封的干部来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生前就生活和工作在这块地方,死后就长眠在他们的身旁。对于焦书记的事迹,官员们问问他们的爸爸或爷爷,就能给你讲出一大堆动人的真实的故事,就够你学习一辈子了。还需要搬出包公吗?还需要向包公立什么誓吗?放着眼前的榜样、身边的榜样不学习,还会学习那一两千年前的人物吗?笑话。
有人之所以提出官员向包公宣誓这样一种花架子,正说明当今社会的浮躁。我们是存在着官员腐败等种种问题,但是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规范施政程序、完善监督机制、增强法制观念等,而不是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花里胡哨的东西除了能搪塞官僚主义者以外,就是给社会添一些噪音,没有任何意义! 王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