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河南小学生真情作文感动温总理
一个学生“卖”800元 职校生源争夺战见闻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一个学生“卖”800元 职校生源争夺战见闻录

中原网  日期: 2007-05-23  来源: 郑州日报  
  

  

  核心提示

  2007年中等职业中学招生工作即将展开,重庆市监察部门提出,为加强对中职教育招生的监管,从今年起,买卖生源行为将被纳入商业贿赂范畴进行专项治理,重庆工商部门将加大对招生中的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处力度。

  一时间,“买卖生源等同于商业贿赂”的说法震动重庆市教育界,重庆市教委表示,从今年起,活跃在区县、乡镇的中职招生买卖生源现象将得到遏制。

  

  

  

  

  

  一个学生“卖”800元

  

  2007年5月13日,重庆市教委公开发布了对该市旅游学校副校长刘强的免职处理。据介绍,重庆旅游学校在往年招生过程中,通过非法中介,以一个学生800元的“回扣”买卖生源,以扩大在校生规模,提高学费收益。作为该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长,刘强被免职。知情人士介绍,刘强是重庆首个因买卖生源被公开免职的校长,在此之前,买卖生源一直是中职学校“都在做,都不说”的潜规则。

  记者从重庆库区了解到,不少职业学校为求招生数量,通过向送生教师、招生代表返还现金等方式违规招生,一个学生800元的回扣,并不算高。

  云阳、奉节等地教育工作者说,中职学校委托招生代表、中学班主任招生,每生得好处费1000元以上,已经有招生代表靠送生源暴富,开着自购私家车走村串户招生。“生源大战中,万州一些职业学校给本地招生代表的生均好处费已经达到2600元,本县中职学校招生困难。”

  云阳县职教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中职学校向招生代表或中学教师支付的好处费来自学生学费,学校抬高好处费标准的同时降低教学成本。具体做法为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在学生入学第二年送学生进入工厂,名为实习,实为打工,校方派教师收取厂方支付给学生的工资,以生活费名义发给学生一部分。学校成了介绍学生打工的“中介”。

  

  “回扣”不仅仅出在“学费”上

  

  招收一名学生,招生老师差旅费、招生代表的回扣、宣传接待费用的成本已达一两千元,招生成本出自何处?

  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学校买卖生源的回扣,出自学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学费中。高额回扣使学校陷入为获取更多学费,必须扩大生源,同时,那些为获得高额回扣以欺骗手段招收学生的中介、个人因此得到学校默许。

  记者曾接到一些中职学校学生反映,学校在招生简章中标明的专业,在学生交钱入校后,才被告知尚未开设,学生被要求进入其他专业学习。忠县一所职教中心电子技术专业班的小冯告诉记者,2005年她初中毕业报考服装设计专业,交纳学费1000元。开学后,学校称该专业没有缝纫机无法开课,安排她去学电子技术,要求自行购买电烙铁和万用表。

  记者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中职学校不良招生秩序甚至影响到“普九”。奉节县汾河初级中学2006年五一期间,一名初二学生就被一所计算机学校的“招生托”带走。学生中途离校,直接影响学校普九工作。

  压缩学制,控制学生在校期间校方支付的成本,输出学生到企业“实习”也是学校“挤”出回扣的一个办法。

  帮助学生到企业实习,增强学生实作经验,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中职学校通过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减少文化课课时和学生在校时间,甚至接受企业按学生人头支付的管理费。“说是服装设计专业,上了一个学期的裁剪课,就被老师安排到企业实习,主要是缝裤子。”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她说,企业支付了报酬,老师说帮她们存起来,可以冲抵下学年的学费。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办企业实习,以学生加工后的产品获利,这一做法本是增强学生实作经验的捷径,但学校并未以利润补贴学生,反而收取学生的实作材料费,学校无本获利,自然有经费支付“回扣”。

  看似损害学生的买卖生源行为,也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奉节县教委主任苏飞跃说,无序招生看似将更多学生带入中等职业学校,总体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实际上,恶性竞争伴生的不良后果正由内向外腐蚀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声誉,长此以往,职业学校将难以承担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劳动力稳定就业转移的重任。

  

  遏制买卖生源还要多管齐下

  

  重庆市教委表示,买卖生源按商业贿赂治罪是从“堵”的角度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行为。事实上,造成中职学校乱招生行为的原因,不仅来自学校本身。中职学校数量多,良莠不齐,恶性竞争也是学校唯“生”是图的原因。

  据介绍,重庆市当前各类职业中学有200多所,可接收学生约90万名。但是,全市每年初中毕业生为40多万人,职业中学供大于求现象十分突出。这一现状不仅造成五六亿元的资源浪费,还助长了争抢生源的不良风气。

  记者近日从重庆市教委获悉,鉴于当地中职学校“供大于求”的现状,教育部门将根据学生就业率、学校专业设置等指标考核中职学校,不达标学校将面临退出中等职业教育或被兼并的处境。

  一些区县中职学校学生经济困难、学费难以维持学校运转也是学校试图多收学生多收学费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目前对中职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出台了资助政策,2006年,重庆市为中职学生中的三峡库区移民子女、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支付补助1.52亿元,4.7万学生受益。重庆市教委表示,多管齐下,肃清买卖生源等不良招生行为的期限将不会太远。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