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教育特刊
3  4  
PDF 版
素质教育萌芽
高考30年 功勋校长
素质教育渐入人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素质教育渐入人心

中原网  日期: 2007-05-24  来源: 郑州日报  
  就要高考了,大家一起加油!
  史记高考30年系列报道之四

  2000~2007 多元社会

  2000年后的高考,其参与者是这个时代最年轻的一批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个性鲜明,主见十足,对于高考,他们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怀疑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效益,抗拒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仍要被高考指挥着生活和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考上好的大学,至少是本科,已经成为这代人人生起点的先决条件。

  在社会的呼声中,高考也大踏步地改革,从扩招到自助招生,从新课程到标准分,从大综合到小综合,高考在素质和减负中寻求平衡。

  2000年后的高中,是属于个性鲜明、主见十足的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批人,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这一时期的高中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资源的改善,使得这一时期的高中教育独具特色,加上高校扩招,入学途径的拓展,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对这一批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来说,考大学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了。

  苏晓飞是河南工业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他的高中生活是在郑州市某高中度过的,回想起走过的高中岁月,苏晓飞仍记忆犹新。他说,如果要问这一时期的高中教育有何特点,那就是——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素质教育。他说素质教育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老师,比如学生,比如课堂,比如……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苏晓飞当时就读的是一所重点中学,据他回忆说,学校很重视强化师资力量,老师都很年轻,精力比较旺盛,他们对教学非常负责。那时每天都要上早读,所以大家起的很早,可是一到教室才发现,老师已经坐在教室了。“无论是早读还是自习课,老师都陪着我们,谁遇到了难题,都不着急,因为老师就在我们身边。”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悄悄地改变着,“这种关系更像朋友”。苏晓飞回忆说,有一次上语文课,有一个句式他总是学不会,但这个句式老师已经讲过好多次了,如果再去问老师,说不定会受批评。憋了几天之后,他还是忍不住给语文老师写了一张纸条,老师收到纸条后,主动给他讲解,并告诉他不要把问题憋在心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学习或生活上遇到难题,我们都会主动找老师解决,老师也乐于帮助我们,大家就像朋友一般。”有一次苏晓飞感冒了,班主任朱老师知道后,主动把钱借给他看病,这让他非常感动,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日益深厚。苏晓飞说为了让同学互相增加了解,老师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春游、参观公园等,同学之间相互熟识了,也有助于共同学习。苏晓飞说,他很喜欢老师和学生的这种关系,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让他受益匪浅。

  好方法等于好成绩

  苏晓飞说,好方法是指老师的教法和我们的学法。他说在高中几年里,很少看到老师板着脸孔上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是老师当时经常说的一句话。除了活跃课堂气氛外,老师还创新了教学方法。苏晓飞说,大家平时都不注重语文的学习,许多同学对语文的学习都是“吃老本”,觉得不学照样也可以得高分。为了改变大家的错误思想,当时的语文老师改变了教学方法。苏晓飞说,课堂上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然后让我们写听后感,同学的兴趣很高。课外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练字,一段时间后,大家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字体也变漂亮了。“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邀请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来给我们作报告,培养了我们的文学意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到英语,苏晓飞说,除了多读多背外,老师还经常让大家看全英式电影,经常组织英语演讲比赛,“同学的口语进步很快,英语写作能力也提升很多。”苏晓飞说,由于当年实行的是“3+文理大综合+1”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为了强化我们的“综合”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从多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我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苏晓飞说,学知识不能全靠老师,要有自己的方法。据苏晓飞介绍,他的学习方法有三种途径,一是消化老师教的,二是自己领悟,三是做辅导习题。“做辅导习题不要求多,只要求精,不仅巩固了知识,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老师的好方法+学生的好方法=好成绩”他说。

  “第二课堂”很实用

  苏晓飞说,他们把课堂之外的活动称为“第二课堂”,他说,高中时学校很重视德育和体育,每年清明节都要去扫墓、祭奠烈士。经常开展爱国教育,观看反封建、反迷信、反愚昧的电影。苏晓飞说,老师经常鼓励大家锻炼身体,有时候他们还和学生一起打篮球、踢足球,“参加这样的活动,确实培养了大家的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很受用。”

  素质教育下的平稳心态

  苏晓飞说,高中生活使他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我们不再是拼命死学的‘书呆子’了,知识和其他方面才能相得益彰,算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了。”苏晓飞回忆说,那时候大学对他们来说,虽然还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不把考大学看成是唯一的出路了,在高考面前,同学们的心态日渐平稳。苏晓飞说,高考后,他班落榜的同学中,有的直接就业了,有的出国了,有的上了大专。“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有许多途径都能通向成功,上大学真的不是唯一的出路了。”     本报记者 王映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