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骑着三轮行天下
“物物交换”流行网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骑着三轮行天下
东北汉子的知青情缘 本报记者 刘 招 文 李 焱 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5  来源: 郑州日报  
  3年知青生活

  梦牵魂绕

  

  黝黑的皮肤,瘦小的身材,一个人骑着三轮车闯天下。三轮车两侧是“天下知青心连心,难以忘怀激情岁月”。的醒目标语,车的前方是一个一平方米左右大小的纸牌,牌子上写着:2004年5月1日骑车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发,因为难忘北大荒3年的知青岁月,寻遍大江南北,宣传知青精神,会天下故友。落款是杨知青。

  杨知青本名叫杨清秀,49岁,牡丹江人,1974年下乡到长岭农场做知青。1977年,杨清秀作为第一批返城青年回到了牡丹江市,分配到东北有色金属供销公司担任化工科科长。因为怀念知青生活,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杨知青。1993年,他辞职下海,开了几家销售自行车的连锁店并在短短的几年内挣了几十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豪。别人有了钱后开始买车、享受, 但是杨清秀却把钱悄悄地存了起来,在心里酝酿着“蓄谋”已久的计划:开一个“知青之家”。

  地点选哪里?经过近一年的考虑、考察,过完2000年春节,杨清秀背着行囊来到北京,在市内开了一个“知青之家”,为全国各地的知青们聚会、聊天、举行活动提供一个免费场所。每个月加上房租、生活费、活动经费算下来近万元,杨清秀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便想起一个办法,在北京外环开一个“知青之家”饭店,用饭店挣的钱来养市内的“知青之家”,但由于经营不善,饭店没维持多久就倒闭了,无奈市内的“知青之家”坚持到2000年年底,也被迫关门。贴了十几万的杨清秀又回到牡丹江,重新干起了销售自行车的老本行。

  “每天晚上,只要一闭上眼睛,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浮现在脑海里,仿佛那一切都是发生在昨天,发生在刚才,沉浸在里边让我夜不能寐,尤其是白天干活的时候,我也老想着那些情景,北大荒的一草一木不时在我眼前闪,让我分不清到底是梦还是真的。” 从北京回来,杨清秀已经无心再做生意了,但为了让全家人生活过得更好,也为了将来的知青活动集聚资本,杨清秀逼迫着自己把生意经营好。

  

  单车行天下

  宣传知青精神

  

  2004年春,宁波知青包专列回访北大荒,在各地知青心中掀起了一片涟漪。当知青专列返回后,当时46岁的杨清秀按捺不住了,曾经在心里深藏的那个既清晰又模糊的信念一下子坚定起来:我要去看望北大荒的战友们!

  临行前半个月,杨清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七旬老母和妻儿们:“他们说很突然,但不意外,因为他们觉得我早晚有一天还要走,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早,我说不早了,再过几年我就跑不动了。”考虑到路途的遥远和长久,杨清秀请人给自己改装了一辆三轮车,车轮有10厘米厚,并花一万多元购买了DV、数码照相机、VCD等。2004年5月1日,杨清秀骑上三轮车,带着搜集和保存的1000多幅照片及一些文史资料,开始踏上访友的长路。之所以选择骑三轮车这么费力的方式,杨清秀说是因为他觉得这也象征着知青的一种精神,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生,一毕业总想着做办公室,进好单位,拿高工资,很少愿意去需要他们的农村去,“所以我除了沿途访友外,也宣传我们当年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知青精神,年轻人应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郑州市二七广场,他的车周围都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知青图片,吸引了很多行人驻足观看。尤其一些年轻人总是好奇地围着看半天,但对于杨清秀的这种做法,一些年轻人则表现出了不以为然和不理解,“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很难理解我们战友之间的那种情感的。”杨清秀苦笑着说,不求每个人都能理解,至少让一些年轻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一种团结友爱、吃苦耐劳的知青精神存在,而这些精神正是一些年轻人身上所缺少的,就足够了。

  

  家在心里 情在路上

  

  3年的行程,让杨清秀苍老了不少,他说3年里,一些经历真的可以用凶险来形容。

  2004年5月中旬,杨清秀走到牡丹江和哈尔滨交界处的虎峰。虎峰海拔1000多米,山势陡峭,不巧天还下着小雨,正常行路都有点困难,推着几百斤重的三轮车,杨清秀几乎是寸步难行。人和车是走一步,退三步,100多米爬了两三个小时,可是还是因为路太滑,人和车都摔倒了,摔倒后车滚下了山坡掉到了沟里,而杨清秀由于抓着了旁边的石头,死里逃生只划破了手背。“老乡,我看你半天了,几个小时前我路过这里看见你的车上写着知青两个字,觉得特别亲切,我也是知青,每次一看见这俩字腿都走不动了。我本来已经回家了,但是想起你车上的两个字,我放心不下又回来了,咱们想办法把你的车弄上来吧。”正在杨清秀躺在地上疼痛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伸出手把他拉了起来,男子开了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山下,然后跑到沟里用一根绳子拴住车身,两人用力把车子拉了上来。男子把杨清秀和车子拉到镇上,知道杨清秀的行动后,男子端来碗酒,什么也没说递给了杨清秀。天晴后,杨清秀总结了经验,把车上不重要的东西全扔掉重新爬虎峰,“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个兄弟叫什么,但是因为他有那碗酒垫底儿,我更加对自己有信心,我总觉得我的计划能成!”

  走到苏州时,正好是夏天,一天夜里实在走不动了,杨清秀把车停到了马路边准备睡觉,天气炎热,他把车厢里的录音机、VCD、照相机都卸下来,扩大睡觉空间,可能是由于太累了,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现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这可怎么办?当地的媒体报道后,一位大姐打来电话托人送来一部数码相机,“她说这是我家的相机,你先用着吧,把沿途的资料拍下来,很珍贵。”后来陆续有人托媒体送来了DV、VCD等,媒体的朋友说,那些人也没留名,只说自己是知青,“不知道为什么,我拿到那些东西后,特别想流泪,真的。”

  到北京后,杨清秀换了一辆三轮车,也就是记者现在看到的这辆。

  

  守在母亲身边

  写《我们这一代人》

  

  杨清秀到郑州后,受到中原一些知青的盛情款待,昨日,他和郑州十多个北大荒的知青还坐在一起畅饮。“准备在郑州呆上一个礼拜,然后去湖北武汉、长沙、广东,年底到海南岛,再用3年的时间把中国剩余的半部分走完。”

  “还要再走3年,你不想家吗?你忍心撇下年迈的老母?”听到记者提起自己的母亲,杨清秀的笑容一下子僵硬了,记者发现他的眼圈红了,“我母亲已经71岁了,我很想她,也觉得很对不起她老人家,等我完成了自己的事业,我就一直陪在她身边。”沿途下来,杨清秀拍了上千幅图片,记录了和各地几百个知青的故事,日记写了十多本,目前已经积累了几万字的素材。走完全国后,他希望守在母亲身边,把自己这6年的经历以及当年的知青岁月整理一下,然后自费出本书,记者询问书的名字,他沉思了一下说,“就叫《我们这一代人》吧,然后用卖书的钱再把书的内容拍成电视剧,再办一个‘知青之家’,度完我的后半生。”

  核心提示

  因为迷恋知青岁月,毅然改名叫杨知青因为割舍不断的知青情缘,3年前放下红火的生意,骑着三轮车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发立誓访天下知青。有人说他精神不正常,但是提起家中的老母和妻儿,他热泪盈眶。近日,穿越100多个城市,行程万余公里,他来到郑州会中原知青,在二七广场记者走近他,解读了这位东北汉子浓郁的知青情缘。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