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与余秋雨谈用什么来写字
大清相国
《米开朗基罗的笔记本》
图片说明
老郑州“八怪”之——窝头当帽戴
金匮银楼
金字招牌不再风光
图片说明
艾草的传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邑旧事
老郑州“八怪”之——窝头当帽戴
李济通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7  来源: 郑州日报  
  郑州作为古都,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少奇特的生活习俗。笔者喻之为“八怪”。

  从前,郑州城区及郊区农民,多依赖粗粮为生。除年节外,用其制作的窝头则是众民餐桌上的主食。郑州人称高粱面、玉米面为“杂面”。用它们做的窝头就叫杂面窝头。

  这种窝头个头特大,平均每个多在一斤以上。它以高粱面或玉米面为主,掺入少量黄豆面,加牙碱(一种本地产的土碱)和成面团,制成窝头蒸熟就成。对于杂面窝头,人们既爱又恨。它既是一般人家赖以生存的家常食品,又是胃胀胃酸、大便干结的始作俑者。吃它时,需佐以豆瓣酱或辣椒,还要及时喝汤,不然噎人,难以下肚。郑州人幽默,于是就有了一个歇后语:老太太啃窝头——两头难受。意思是老太太年龄大,牙齿不好,对粗粝的杂面窝头咀嚼不动,难以下咽,又容易大便干结,结果上下都难受。尽管如此,解放前它仍是郑州人的主食。那时,东大街一带,有不少种田的农民,春夏秋冬有街头吃饭的习惯。每逢中午,一些人,左手一碗稀饭,右手半个窝头,窝头凹处,放入豆瓣酱或辣椒,一口窝头,一口汤,吃得津津有味,那场景不禁让人馋涎欲滴。如今,很难看到这种奇特的场面了。

  有趣的是,窝头因形似帽子,曾被用作剧目中的小道具。据传,1945年冬,郑县边远地区一小学为庆祝抗战胜利,欲排演一出“活捉鬼子兵”的汇报剧。但一时又找不到日军用的钢盔。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要自制钢盔,学校领导以为开玩笑,并未在意,岂料这位同学回家后,请求母亲按自己的要求,蒸制几锅特大窝头。当他将其带入学校时,大家都拍案叫绝,因为窝头太像日军的钢盔了。它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使剧目成功演出,而且最后还让小演员们高高兴兴地饱餐了一顿,一时传为佳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