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20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从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你的信,河南医学院来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从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刘怀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郑州市人大代表,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年他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习。

  感言:

  “如果不经历1977年的高考,很难想象我现在的一切,也许只是一名普通的军转干部吧。”

  本报记者 潘 燕 文/图

  刘怀霖: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我最大的成功就是从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

  “刘院长,这病看下来得多少钱呵?” 老农焦急地问。

  “家里有困难吧,可是不能再耽误呵,心脏手术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后补救很难。想想办法吧,医院也尽可能给予照顾……”

  面对一张张黝黑的面孔,一双双渴求的眼神,作为医生,同样也是农家子弟的刘怀霖不想在确定一个病症的时候牵扯任何医学以外的问题,但是却又无法回避这些无奈的期望,他不忍心因为钱让他们放弃对生命的渴望。

  刘怀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郑州市人大代表,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年他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习。

  他总是很忙,采访约了好几回,不是做手术,就是开会。因为第二天一早又要去外地参加学术会,采访只好改在晚上进行。

  

  我最大的成功,就是从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

  

  “如果不经历1977年的高考,很难想象我现在的一切,也许只是一名普通的军转干部吧。”

  刘怀霖出生在濮阳县的一个乡村,“这是个穷村,当时村里还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只出过一两个高中生。虽然祖辈都是农民,可我横下一条心,考上大学,走出去,闯一闯!”

  “我的学习成绩无论是在村小学,还是在乡中学,历来都是最好的,我喜欢读书,喜欢钻研书本上那些知识,我知道,要使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须不停地学习!”

  可是命运有时候喜欢捉弄人,高考制度曾被一度废弃,这对学习成绩优异、曾经梦想上大学要闯出去干一番事业的刘怀霖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但高中毕业后被推荐上大学的希望很渺茫,他果断地选择了当兵报国这条路。    

  一开始,刘怀霖被分到伏牛山里当了一名通信兵。“那年月,通信兵也就是满山遍野地架线、支电杆,我体重只有90多斤,却要扛着百十斤的电线杆走山路,吃了不少苦。”

  但是已经养成求知习惯的他一有空就捧着书本看,没有人理解这个农家出身的普通士兵,“可我知道,我学的东西早晚有一天会有用的!”很快,他就因为业务成绩突出而提干,成为一名年轻的军官。

  1977年高考恢复,一切都好像在为这一天做准备,23岁的刘怀霖作为所在部队唯一一名通过高考预选者,参加了地方的高考。他以300多分的成绩被当时的武汉医学院录取,成了一名穿着军装上地方院校的大学生。

  

  行医先学做人,要尊重每一位患者

  

  “如今医生难当呵——”这是不少医生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但是,农村务农、求学,入伍当兵,大学5年后重返军队服役,历经人世沧桑,这种人生阅历与专业知识的积淀,使得刘怀霖治病救人的过程流露出特殊气质。

  “对待患者,不管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不论是普通农民,还是干部,我都会把他作为一个社会人来尊重!”在刘怀霖的心目中,生命的本质相同,“行医必先学做人”,修德立身,以诚为本,为医为官,都应当清正廉洁。

  平时,对病人求医或出于感激送来的“红包”、名烟名酒、高档礼品,刘怀霖一概婉言谢绝。有的“红包”实在推辞不掉,就由工作人员退给病人或交了住院费。

  身为一院之长,他自然成了一些医药代表、设备经销商“糖衣炮弹”追逐的重点目标,面对种种诱惑,他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办公室的门上,端端正正地贴着“恕不接待药品和设备推销商”的告示,他要求全院都贴上这样的告示牌。一次专家门诊,有推销商上门推销药品,并暗示给回扣,他不动声色,当即问明其所在厂家,下令终止业务往来,冻结药款。这一招不仅惩治了推销商,对全院职工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心脏病猝死率高,他依托专科优势,策划设立 “冠心病急救绿色通道”,并带头开展急诊心脏介入治疗,力争让心脏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既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又节省了检查、住院等费用。

  

  如果没有那场高考,就没有我现在的人生

  

  曾经有人评价说,经历了1977年高考的人,人生已经成功了一半。和许多参与的人一样,刘怀霖也把那场高考看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感悟了太多,他对人生、对生命的态度已超出一个普通医生的境界。

  执著的追求,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刘怀霖事业上的成功同样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精勤不倦。今年53岁的他,在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以及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在这个领域驰骋10余年,刘怀霖作为主要主持者之一筹建了郑州市第一家标准导管室,使郑州市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质和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并由此促进了该院心肾专科的整体发展。他先后主持开展心脏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数千例,成功率达到98%,许多技术填补了省、市级技术空白。

  作为一名专家型的医院管理者,刘怀霖把一个建院历史短、底子较薄弱的小医院带入一个发展中的阳光地带。他工作起来精力过人,节假日也极少休息,不放过任何高难度的手术。即使是在工作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和钻研。他自己编著的专著有3部,专业论文更有数十篇之多。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技术创新,使他找到了事业的支点,也给人生带来了活力。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这就是刘怀霖,一位经历了1977年高考突围,人生道路上永远执著追求、锲而不舍的探索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