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听到恢复高考一夜未眠
我的命运转了个弯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周济生
听到恢复高考一夜未眠
本报记者 张冯焱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周济生,郑州大学政治系77级学生,现任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感言:

  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遭遇坎坷,都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旦机会来临才能牢牢把握。

  老师的话让我铭记一生

  “好好学习,掌握了知识,将来才能成才。”说这句话的,是周济生小学时的一位老师。那时,文化大革命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同学们个个热衷于革命运动。老师说这句话时的笃定,被年少的周济生记在了心里。

  “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坎坷,不管身处什么环境,我都没有放弃学习。”幸运的是,到了初高中阶段,国家提出教育回潮,这个时期,周济生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知识基础。

  上大学机会让给别人

  1973年,高中毕业的周济生陷入迷茫,既不能参加高考,工作也没有着落,生活完全失去了方向。第二年,河南省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周济生从城市青年变成一名下乡知青。

  1975年10月,省地质局物探队招工,周济生成为一名勘探工人。地质工作是野外流动作业,环境艰苦,工作之余,周济生坚持听广播、看报纸、投稿,创办并主编了本单位的工作简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1976年,武汉地质学院在省物探大队招4名工农兵大学生,周济生是所在分队推荐的唯一候选人。周济生的父亲当时是物探大队的领导,耿直不徇私情,把名额让给了别人。

  召集15名工友参加高考

  为调节职工文化生活,每周六晚上,物探队都组织看电影。1977年10月底的一个晚上,物探队在驻地新蔡县放电影,8点钟电影开始前,照例先播放一段新闻——高考恢复了!消息迅速在人群中传播,点燃了每一个青年的热情。

  当天夜里,周济生和工友聚在宿舍里彻夜长谈,谈未来,谈理想,谈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到天明。

  第二天,作为团支部书记,周济生接到县教育部门的通知,由他代表单位参加全县恢复高考工作会议。当时的规定是,所有符合条件的青年都要报名,还有一个口号——“考上大学,为本公社争光”。物探队共有80名职工,符合报名条件的15人,有几个人年龄较大,已经结婚有了孩子,文化底子薄,不太想报名,周济生鼓励他们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有了知识才能成才。最后,这15名青年全部报名。

  连夜回家借复习资料

  当时的豫南小城新蔡县还十分闭塞,突然要高考,很多人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而高考从报名到考试只有一个月时间,报了名的考生都疯了似的到处寻找复习资料。

  报名后,周济生连夜赶回老家新乡,找初中老师借到几本课本。一位家在郑州的小伙子借到复习资料后感到实在太吃力,含泪放弃了高考,把书送给了周济生。接下来一个月,周济生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

  当年作文仍历历在目

  考试那天,周济生骑着自行车来到驻地平舆县考点,伴随着开考的铃声,一群群从矿山、从工厂、从田野里赶来的考生们匆匆走进教室,考场上座无虚席,人们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等待着祖国的检阅。

  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所有的艰辛、所有的感情和期待,仿佛一股脑浮现在眼前,周济生用饱含激情的笔把整张试卷写得满满的,仍然不能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毛主席的热爱以及为事业奋斗拼搏的决心和情怀。

  30年后的今天,周济生仍然能清晰地记起当年写下的每一句话。

  终于等来大学通知书

  周济生报考的是郑州大学政治系。由于工期休整,高考结束后,周济生从平舆县回到新乡家中。临走前,他对留守在驻地的值班工友反复交代:“如果收到郑州大学的来信,一定以最快的速度寄到我家。”

  回到家,周济生每天都到新乡市教育局门口看高考红榜。尽管他不在新乡考区,这里不可能公布他的名字,但这里仍然是他的最大关注点。一批一批考生出现在大红榜上,可周济生始终没有接到郑州大学的信,他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着。

  一天中午,周济生正在家里看书,突然听到喊声:“周济生,有信!”周济生说,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考上了!

  “那天晚上,突然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们物探队的几个年轻人一夜没睡,我心里既紧张又充满自信,暗暗对自己说,一定要考上!”谈起30年前参加高考的经历,省司法厅副厅长周济生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从一名勘探工到大学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周济生的人生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