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495元上完四年大学
通过高考 追求广阔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张中林
通过高考 追求广阔生活
■本报记者 张冯焱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张中林,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现为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感言:

  人生就是一场拼搏,通过高考,走上更加广阔的人生道路。

  他给全村人都争了光

  张中林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郑州大学和省纪委工作,1999年到省法院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不久前,张中林利用学生放假的机会,专门回到家乡,召集全村的20多名在校大学生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主题就是“学好知识,追求更加广阔的生活”。张中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循循善诱,他说,计划经济时代,有的人才被埋没,市场经济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虽然没有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但有了更多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希望大学生们用知识武装头脑,追求更广阔的生活,为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

  “这跟你的本职工作没有任何联系,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座谈会呢?”面对记者的不解,张中林陷入了沉思。他说,他的家乡在荥阳市广武镇倪店村,村子虽小,但学习的风气很浓。1977年,他在广武镇王楼中学任民办教师,突然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学校的7名民办教师一个不落,全报了名,备考的日子,仿佛个个都摩拳擦掌,在校园里见面,也只是匆匆打个招呼,互相询问一下复习的进度。

  最后,张中林被郑州大学录取,另外一名民办教师被郑州师专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全村好像炸了锅一样,乡亲们奔走相告:“看看张老师、李老师多有出息,给咱全村都争了光!”

  30年过去,一代代学子成长起来,一批批青年走进大学深造,有的是张中林当年的学生,有的是街坊邻居、乡里乡亲,可是回到家乡时,他们总会提起1977年的那次高考,说张中林当年参加高考的精神一直激励并影响着他们去努力进取。

  “77级”学生的能量无人能比

  张中林大学毕业时,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处在人才断档、知识断层的状态,都迫切地期待着大学生们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挑起大梁,离毕业还有半年,许多单位就到学校来“抢”学生,有的偷偷把学生物色好“预定”下来,作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的郑州大学同样也是求贤若渴,不少岗位都虚位以待。

  根据组织分配,张中林留校任辅导员,其他同学纷纷奔赴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他们的才学很快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张中林就读的政治系,很多同学都成了干部、专家、学者和本行业的领头人,在“文革”后人才奇缺的特殊时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张中林说,如果当时不恢复高考,没有这批人,我们国家发展将严重滞后。亲身经历这30年的变迁,张中林特别渴望人才辈出,把家乡建设好。

  进入大学后,张中林发现,班上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有过多年的工作经历,而且都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有工人,有教师,有公社书记,有妇女主任,年龄最大的一位是县机械厂的厂长、三个孩子的父亲。

  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同学们特别善于自学,他们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非常强,常常利用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感知,旁征博引地展开激烈的讨论,提出深刻的见解和问题,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思考着国家的命运、历史的使命。连老师都说,“77级”这届学生的能量无人能比!张中林说,直到今天,他们的老师仍然能叫出“77级”每个同学的名字。

  同学之间情谊深厚、互帮互助

  同学们不仅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同样珍惜共同走过的这段人生历程。1978年,张中林10岁的侄子因先天腭裂到郑州做手术,哥哥嫂子实在凑不齐医疗费,准备放弃治疗。同学们得知后,这个一毛,那个五毛,为张中林凑了34元钱。如今看来这微不足道的34元钱,当年却救了张中林全家的急,他的侄子得到彻底治疗。

  到了假期,几位家庭贫困的同学就会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张中林找到学校先去领活,有时是挖地沟铺电缆线,有时是搬桌椅。有一年暑假,学校调整住宿,张中林带领几个同学搬床铺和桌椅,把所有床铺从仓库抬到五个楼层的各个宿舍摆放好,有的肩膀磨得红肿,同学们就帮着揉揉,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用毛巾垫着。干了半个假期,每人挣到50多块钱。张中林把报酬分到每个人手里时,大家都笑了,因为这些钱足够他们下个学期的生活费。

  大学第二年,一位同学的母亲突然去世,家庭陷入贫困,这样,全班同学享受助学金的情况就得做一次调整。张中林作为班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研究,当时,张中林因家庭贫困,每月有3块钱的助学金,他主动提出,从自己的助学金里让出一块钱给这位同学。

  大学期间把一名优秀考生招进来

  大学里,老师奇缺,大三大四两年,张中林开始担任学校辅导员的职务,曾经参与了1981年、1982年两年河南省高考改卷、评卷和录取工作。最让张中林难忘的是一位叫小玲的女学生。

  录取中,张中林发现信阳潢川县的考生小玲分数高达500多分,上了全国重点高校的分数线,但因为眼睛高度近视被排除在外,张中林感到特别可惜,仔细查看她的档案,她家庭贫困,如果郑州大学不录取,她很可能失去进入大学的机会。最后,张中林顶着压力把这位同学招进郑州大学。事实证明,这位同学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考上了研究生,现在,她是北京大学研究生处的处长。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