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9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曾国藩独木难支大厦倾
钱大钧逼蒋介石看枪伤
列宁说服赤卫军
心灵的空间
温馨一刻
王羲之的宠物
不忍注视
被爱注册过的花
选准对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曾国藩独木难支大厦倾

中原网  日期: 2007-06-15  来源: 郑州日报  
  如果不是曾国藩回乡组织湘军,拼死镇压太平军,不是他开启洋务运动,晚清不可能出现所谓“同治中兴”,清王朝可能早就寿终正寝。然而,曾国藩对清朝的命运有所担忧。

  如果没有繁忙的军政事务,晚上,曾国藩往往喜欢与幕客聊天。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上,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忧心忡忡地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说:“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赵烈文认为,今后大祸是中央政府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

  曾国藩眉头紧锁,沉思半天,说:“然则当南迁乎?”显然,他不完全同意赵烈文的观点,认为清王朝并不会完全被推翻,有可能一避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政权南迁、维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样。

  赵烈文明确回答:“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他认为,清政府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于一隅,将彻底灭亡。

  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赵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赵从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出发,否定其统治合法性的言论,曾国藩并未反驳。沉默很久,曾国藩无奈地说:“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石之陨。”

  “石”是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屋,“宗石之陨”即指王朝覆灭,曾国藩已经预感到清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在一段时间内,曾国藩承认“朝无君子,人事偾乱,恐非能久之道”;有时,他又对清王朝抱某种希望,认为当朝的恭亲王为人聪颖、慈禧遇事有“威断”,有可能避免“根本颠仆”的结局。

  赵烈文坚持己见,认为恭亲王“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慈禧“威断”,使她更易受蒙蔽。要想挽救颓局,只有予以根本性的变革,而像晚清这样“奄奄不改,欲以措施一二之偶当默运天心,未必其然也。”

  恭亲王确是朝廷中少有的开明权贵,晚清一些革新措施,大都与他有关,当时有视野开阔、思想开明之誉。1898年,清王朝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兴起时,他坚持反对,证明赵对他仅“小智耳”的论断不虚。

  曾对赵的论断,无法或不愿完全相信,感到清王朝还有一线生机。同治七年,七月下旬(1868年9月),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终于有机会第一次见到慈禧太后、同治帝、恭亲王及文祥等要人,几天之内,四次受到慈禧太后召见。经过观察,他才知道国家的颓败,远远超过自己预料,朝中根本没有力挽狂澜之人。

  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1869年7月7日)晚上,他对刚刚来到保定直隶总督府的赵烈文,坦承自己对时局的失望,对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文祥等人的人品、见识、能力、优点与弱点,逐一分析,点评一番,结论是,他们皆非能担当王朝中兴重任之人。曾国藩不禁哀叹,清王朝的未来“甚可忧耳”。

  他不得不同意赵烈文两年前的论断,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救药。

  历史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1911年,清王朝土崩瓦解,距1867年的预言不满五十年。接踵而来的是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曾、赵分别于1872年和1894年去世,未看到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摘自《经济观察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