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高考风气乱弹
大清相国
图片说明
金匮银楼
《旧痕新影说文人》
图片说明
北下街上话往事
拾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拾麦
陈大伟
中原网  日期: 2007-06-27  来源: 郑州日报  
  拾麦子是我们豫南农村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民俗,每年仲夏五月开镰收麦之时,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妇、孺、老人紧随在装满新麦的马、牛车后,手脚麻利的弯腰收拾起掉在地上的一棵棵麦穗,只要不拉扯麦车上的麦子,主人家是不呵斥拾麦人的。拾麦人把拾起的麦穗一把把捆扎整齐,背在身上,零麦穗头就放在随身的挎包内,日落西山,一个个拾麦人满载而归,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渴,嘴里哼着只有自己听懂的小曲就打道回府了。民风淳厚,代代相传,用时下流行的词句描述,拾麦子的队伍就是麦收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所著“阅薇草堂笔记”姑妄听之篇中所述,“遗秉滞穗,寡妇之利,远见於周雅。乡村麦熟时,妇孺数十为群,随刈者之后,收所残剩。谓之“拾麦”。农家习以为俗。亦不复顾,犹古风也。”可见拾麦习俗在中原地区早已是源远流长啦!

  我的家乡有两条大河,向西流入汉水的是唐河,向东充入淮河的是沙河,两条河的分水岭就是桐柏山脉,山南坡的农村就只种稻子,不种小麦,所以“拾麦子”的习俗,也是自此向北方延伸的。

  其实拾麦子远不是清代那位“纪大烟袋”描述的那么浪漫,个中艰辛只有拾麦人自己能体会。

  我在家乡加入拾麦队伍的年龄还只有八九岁,记得早晨天色朦胧昏暗,月亮还高挂在树梢上。大人们就催促你起床赶路了,因为近处的麦田早就洗刷多遍,要到数十里外拾麦人少光顾的田头去才能拾到散落的麦子。家人为鼓励孩子们拾麦的兴趣,早早烙好了葱花油饼,洗净了鲜嫩的黄瓜。草帽、挎包也准备好,只待小战士冲锋了。大柳树下,约好五六个对脾气的玩伴,再捎带两个扎小辫的漂亮女孩就上路了。凉风阵阵吹,布谷声声啼,迎着东方初露的曙光,一路上打打闹闹撒向四野。小伙伴们其实都没有把拾麦当成一回事,麦收季节正是学校放麦假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严师的训斥,少了繁重的作业,大家无忧无虑,或下河摸鱼,或上树捉蝉,大树下、河堤上,斗鸡、捉迷藏、烤鱼烧麦子,那般清爽、那般惬意是如今学生们所无法品尝的,还有那一路上几个姑娘一会唱一会哭(有人抓她们小辫逗着玩)的伴奏。

  玩足了,玩够了,太阳升高了,这才想起该干的正事——拾麦子啦!你总得对得起那几张葱油饼吧!大家匆忙起程赶往麦地,跟着装麦子的牛车,弯腰拾麦穗。

  阳光直射头顶,灼热的地面熏蒸着孩子们幼嫩的皮肤,哪个孩子身上不掉两层肉皮呢!还有扎满衣服的麦芒,刺扎得你无法忍受。这时,就有那一两个偷懒耍滑的会趁麦主人不注意跑到牛车背后偷拉车上的麦子,麦田主人最不喜欢有偷摸行为的拾麦队伍,如果发现,轻则会让拾麦子的人全部撤离,重则要让所有拾到的麦穗统统留下,不分你的麦穗是从那块地里长出来的,农夫不都是把一年的希望与劳作倾注在麦收的希冀中吗!

  我们拾麦的队伍也是不欢迎这种行为的,你这是一个老鼠坏锅汤,败坏全队的名义呀!

  我喜欢拾麦子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总希望看到麦丛中窜出几只刚出生的小野兔、小刺猬,带回家饲养,让小伙伴能兴奋一段时间。或者从麦地里发现几棵快成熟的豌豆,摘下已经饱满的豆角回家煮熟,慢慢品尝那甘甜、清爽的豆香。

  如今农村麦收早就是机械化收割了,农民兄弟摆脱了挥镰弯腰割麦忙的繁重农事,静坐在村头柳树下,满脸喜悦观看收割机手们把一片片麦田变成一袋袋颗粒饱满的粮食,手里攥着政府发给的种粮补贴,捋着胡须高兴哪!拾麦子队伍的靓丽风景也早已是远去的回忆啦!只是那故事的馨香还时时唤起我勾魂摄魄、梦魂萦绕的故土亲情。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