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高考风气乱弹
大清相国
图片说明
金匮银楼
《旧痕新影说文人》
图片说明
北下街上话往事
拾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北下街上话往事
王瑞明
中原网  日期: 2007-06-27  来源: 郑州日报  
  北下街位于管城回族区南部,南起西大街(旧时叫西关大街)北至人民路,长400米,宽10米。据《郑县志》郑县城及四关图标明,这里位居老城西关外城的北侧,名叫北郭门大街。又因西关大街路面高,往北是一个较大的下坡,群众根据地形特征,约定俗成的称之为北下街,沿用至今。

  历史上,北下街是个回族群处的老街,不少往事至今还流传在坊间。清代,回族聚居点不断由城内的“回回巷”(今清真寺街一带)向西扩展到北下街等处,回族群众逐渐增多,相对集中。但还没有一个传授宗教知识的场所。清末时,居住在西大街的赛、海两家富户捐资,在路西搭个席棚,称为“经房”,方便这一带的回族同胞就近在此礼拜。直到1935年,回教徒集资,“经房”才得以重建,有大殿、海里凡室、教长室、沐浴室,还创办一所小学校,成为郑州很有影响的一座清真寺。之后,越来越多的群众围寺而居,形成一个较大的回族居民区。

  清末民国时期,西关大街的商业繁盛,给北下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商机,回族同胞纷纷做起清真风味小吃生意,由于市场需求兴旺,席棚店铺比比皆是。北下街的风味小吃老城人几乎家喻户晓,如豆沫、羊肉胡辣汤、牛骨髓油茶、绿豆糊涂、羊肉水煎包等各有特色,而有名气的还数下面几样。小苏肉、牛肉丸子:北下街路西有家宝隆铺儿,卖小苏肉、牛肉丸子的是一位沙姓老者,他做的这两种小吃,肉香味醇,与众不同,客人吃过,都说名不虚传。马家烧饼铺:专烙芝麻酱烧饼。他烙的烧饼,吃着又酥又香,总是出炉就卖光。白福祥的豆腐脑:白家清真教的豆腐脑儿配上煮熟的咸黄豆、酱胡萝卜、黄瓜丁、酱油盐卤和适量的卤汤,卤汁鲜美、豆腐软嫩,色泽明快,老少皆宜。加上白掌柜嗓音非常好,他站在店前一吆喝,顺着风,老远都能听到,自然生意不错。丁家斋八宝莲子粥:丁家的小饭店专卖八宝莲子粥。用江米、薏仁米熬成粥,吃的时候,每碗现加糖莲子、糖百合、瓜条、葡萄干、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几样果料和白糖桂花。糯甜、味香利口的八宝莲子粥,营养丰富,深受欢迎。北下街的风味小吃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有的流传到外地。

  解放初,北下街西侧有家私人开的“明星舞台”席棚戏院,据说豫剧名演员陈素贞、常香玉、马金凤等都在这里演出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