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一所大学一座城
大清相国
图片说明
《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
金匮根楼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传世
图片说明
风格各异的藏书印
砖小古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传世
雷 达
中原网  日期: 2007-06-28  来源: 郑州日报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三五年,少则三五月,就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说: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顾,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要是我说,名著传世就因为它是名著,不传世还能叫名著吗?那等于什么也没说。

  后来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并非与今天的写作毫无关系,从某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引出一些启发的。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

  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三国演义》、《西游记》亦然。《红楼梦》的情形略有不同,它不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的,它的个人化色彩浓厚,故而鲁迅先生说,自《红楼梦》以来,传统的写法被打破了。现在把这些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的人看到收视率高时一定要清醒,你是站在文化传统的肩膀上面轰动的。古人早给你搭好了平台。为什么人们一面骂,一面忍不住还是爱看,原因是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宋江、曹操、孙悟空、宝哥哥、林妹妹,他们要看你改编得像不像。

  由此使我想到,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讲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意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源。人是魂,没有被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转眼即逝,惟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也无可供咀嚼的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了,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现在讲故事的人和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什么肉,它们一起该能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