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乃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的故里。和子产同时代的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讲:“东里子产润色也。”历代研究《论语》者,如东汉郑玄《论语注》,三国魏人何晏《论语集鲜》、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都明确指出:“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看来,子产居于东里,并以此为号,则是不争的事实。但东里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确有不同的说法。
有说在新郑城内。如《辞源》、《辞海》都说:“东里,古地名,在河南新郑县城内。”有说在郑州古管城的。如“民国”五年刘瑞 所编《郑州志》就说:“郑西周玉林(今山西华州)徙居,为郑北鄙。又名东里,郑子产所居。”还有说在今尉氏县朱曲镇的。如乾隆《新郑县志·山川志)记载:“东里,旧志;在县东二十里。孔子云‘东里子产’即此。”该志按:“今县东无此迹。而(尉氏)洧川之朱曲镇有东里岗、子产祠,正郑东鄙地也。”如此几种说法,难免让人迷惑不解。但笔者以为,“东里”在新郑一说,有其一定的道理。一是乾隆《新郑县志·祀祠志》中,有“子产祠,在城西北一里,社稷坛东,创建莫考”的记载,并附有说明。指出唐房玄龄等所撰《晋书》中,即有“荥阳太守屯新郑城,使郭诵祷于子产祠,则此庙也。”还说子产祠于唐天宝七年(748年)重修。以此计算,新郑的子产祠,少说也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子产为卿,其父公孙成也是郑国重臣,他生于新郑,长于新郑,居住地当然也应在新郑。依那时的交通状况和子产清贫的生活,不可能住在尉氏的洧川,更不可能居于80(市)里外的郑州。所以“东里”应在新郑,而不是其他地方。只是因年代久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新郑“东里”被掩埋掉了。
再者,子产在世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为郑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自己又清廉、勤俭,以致出现了“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之,丈夫舍 (一种古人佩戴的玉器),妇人舍珠玉以赙(即拿财物帮人办丧事)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记”的动人场面。根据“法施于民则祭之,以死勤事则祭之,以劳立国则祭之”(见《礼记·祭法》)的传统,国人在其出生地立祠建庙,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像孔庙建在曲阜,岳飞庙建在汤阴一样。如此看来,原新郑西北一里许的子产祠,应是祭祀子产的“正宗”庙祠。同理,祠以人建,“东里”应在子产祠附近的新郑市内。郑州和尉氏的东里、子产祠,无非是出于对子产的崇敬之心,意在教化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