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绝大多数消化道溃疡是由于焦虑或者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治疗的思路基本一致:要么中和胃酸,要么减少胃酸的分泌。这些治疗方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只要一停药,溃疡就会又复发。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其实有一项数据明显地与“精神理论”不符,那就是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据统计,消化道溃疡在19世纪还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20世纪后发病率直线上升,到1950年大约每10个成年男性中就有一名患者。可在1960-1972年这12年里,消化道溃疡发病率却突然经历了一次低谷,降幅高达50%。这种大起大落不太可能是由心理因素造成,反而更符合传染病的特征。但是人们并没有对此有更多的质疑。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个名叫巴里·马歇尔的澳大利亚医生接触到一个奇怪的胃溃疡病人,他在治疗支气管炎的时候,服用了大量的四环素,结果他的胃溃疡症状竟然有了明显的好转。马歇尔因此开始怀疑胃溃疡其实是一种病菌引起的。
和马歇尔一个医院的病理学家罗宾·沃伦在显微镜下发现溃疡病人的消化道内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幽门螺杆菌,但当时没人相信这是溃疡病的元凶。马歇尔却如获至宝。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说,马歇尔在实验室里培养出了幽门螺杆菌,并吃下了一管自己培养的幽门螺杆菌。一星期后,他果然得了胃溃疡,在服用了抗生素后症状很快消失。之后,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终于证明幽门螺杆菌才是消化道溃疡的真正元凶。相比之下,精神紧张或者辣椒食品只是其中比较次要的原因。
2005年,两人因为这项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