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商业活动中的招投标模式引入公安机关涉及命案的刑事侦查工作,令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公安局卷入一场激烈的舆论纷争当中。柳河公安局下发的文件中有这样的规定:由群众举报线索的,每破一起命案积案,奖5000元;抓获一名命案逃犯,奖3000元。(《民主与法制时报》7月8日)
其实,“命案招标”制产生争议容易理解,因为破案本身就是警察的本职工作,而且缺点多多,如“命案招标”制度容易在警察队伍中形成一种违背职业道德精神的利益驱动,造成一些人为了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而迂回办案,可能诱使一些急功近利的人,重新拾起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刑讯逼供等违法手段去侦破案子,酿成冤假错案等等。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更应该宽容看待命案招标,因为这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困境下,对提高绩效的制度探索。既是探索,在还不完善之际就容易存在缺漏,但这又是制度变革所必须经过的。
命案招标源于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则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长期以来,公安内部存在“吃大锅饭”和“领导说了算”的情况,有活大家干、有责大家担的“吃大锅饭”的工作模式,化解了公安民警在侦破刑事案件过程中承担的责任风险,不管案件是否破了,很少有人承担责任或者得到实质嘉奖,工资大家照有,奖金照拿。如此情况之下,破案效率又如何有效地提高?延续了多年的原侦查工作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依附在这个体系上的制度弊端,严重制约了刑侦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这个角度看,命案招标其实是绩效无奈下的一种为提高绩效而进行的探索。
绩效不高是所有机关单位普遍存在的情况,只是因为公安工作的特殊性更容易显现出来而已。命案招标就是对绩效制度的一种探索,每一种新的制度探索都不可避免会有缺点,我们为什么不能对这种变化包容一点?真正解决这绩效软肋,提高行政效率,制度变革是唯一的出路。《新公务员法》第一条就要求“提高工作效能”。但是制度不变,效能谈何大幅度提高? 丁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