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条幅,字迹潇洒,其内涵令人思索。有人将其拓片悬于家中自警,也有人将其徽章别于胸前明志。江苏兴化郑板桥纪念馆有“难得糊涂”的砖刻,现已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据说,“难得糊涂”这几个字写于乾隆十三年(1748)九月,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在莱州的云峰山写的,当年他56岁。那一年,郑板桥到县西北云峰山观赏碑刻,天色已晚,只好投宿乡民。主人系一儒雅老翁,谈吐不凡,自命“糊涂老人”。其室中陈设最突出的是一方桌面般大小的砚台。“糊涂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镌于砚背。板桥想老人必有来历,便题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盖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章。板桥题字后说,老先生应当写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在板桥题的字后面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盖了一方“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的印章。板桥看后大惊,方知老人家是一位退隐的官员。细谈之下,知道了原委,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当下见方砚尚有空隙,便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老人见后抚掌大笑,一位是饱经沧桑的县令,一位是曾有显赫功名的退隐官员,两人在此遇到了知音。“难得糊涂”是他们怀着经历一生沧桑的感悟,在这大砚上进行了心灵碰撞后的精湛合作。
这就是“难得糊涂”的来历。当然,每个人对这几个字都有各自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大家都理解这“难得糊涂”二字绝非那种糊里糊涂的“糊涂”,而是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