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高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支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上个世纪70年代后大力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制图系统的开发,并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方法引进地图学。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将虚拟现实(VR)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用于战场地形环境仿真,取得重要成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高俊头上有太多的光环,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我国测绘领域资深专家,中国现代地图学开拓者;可这位德高望重的银发院士,却有着深深的忧患情结,他从来没有满足过,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探寻的步伐——
“人家用‘火枪’,我们用‘长矛’的历史绝不能重演!”
危中思患易,居安忧患难。然而,这句话在高俊身上却没有灵验。
“军事地图制图学”是该院的主打产品,也是我军院校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该学科已成为国家“金牌” 学科,他们制订的标准成为全国测绘界作业的依据,教研室的专家教授也常常成为这个行业的“裁判员”和“评判员”。
然而,就在一片叫好声中,时任军事地图制图学教授的高俊却发现了危机:在西方,计算机技术正悄然登陆军事领域;手工制图必将被计算机制图所取代!可在当时,计算机技术只是偶尔出现在外文书刊中的一个名词,很多人甚至连计算机是什么样都没见过。
那年,46岁的高俊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当起了小学生。在国外,他无暇欣赏旖旎的异国风情,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两年后,学成归国的高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制图实验室。从此, 我国测绘制图技术跨进了全新的自动化时代。
谈起此事,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高俊感触犹深:“国外用‘火枪’,我们却仍在用‘长矛’,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发生!”
从1999年起,该学科连续7年代表中国向国际地图学会递交本学科国家报告。
“奖杯可以不拿,但国际测绘领域必须有中国人的声音!”
地图,被誉为战场指挥员的“眼睛”。新世纪伊始,作为我国军事测绘学的奠基人,高俊率先把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地形仿真,把地理信息系统引入地图学,开辟了我军数字化战场建设的先河。
在如潮的鲜花和掌声中,高俊却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上的创新固然可喜,但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才是最根本的创新。
使命在肩脚步急。很快,“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在高俊手中诞生了。这一理论的出现,使地图从平面走向三维,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从实地图扩展为虚地图。截至今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正是由于地图学迈向了数字化和信息化,高俊又提出了军事测绘的“主动”服务观,现代地图学已逐步渗透到精确制导、指挥自动化系统等各个领域,成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如今,已73岁高龄的高俊又提出将网格技术用于地理空间信息保障的新思路,为加速我国军事测绘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我身后必须有更多的人才”。熟悉高俊的人都知道,他把人才的培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在高俊教授的建议和参与下,学院相继出台了《青年骨干教员培训实施细则》等措施和方案。该院青年教员的培养走上了快车道。高俊更是身体力行,把自己所有的“绝活”悉数传给弟子。
青年骨干教员游雄,学术科研能力强,年轻有闯劲。高俊院士把自己 “战场环境仿真”最新研究领域的关键课题交给他,并提供最新的研究资料和最好的科研条件,配备最强的工作助手。短短4年,游雄就在该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突破,迅速成长为我军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军内外知名专家。
在他身后,一大批青年学者都已成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支撑我军测绘事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