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9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刘邦咬牙封雍齿
莎士比亚的最后时刻
真正的勃朗峰
窗 帘
三潭如何印明月
高棉的微笑
高迪之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真正的勃朗峰

中原网  日期: 2007-08-24  来源: 郑州日报  
  余秋雨

  朋友中有一个来自西 安的邓先生。他说一个中国学生在欧洲某个国家留学,有一天新来的教授扫视过教室里的各国留学生,独独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人的盘问。这位学生艰难地回答了一半显然被误解了的问题,然后说:“另一些问题不是误解,随着中国的富强将会逐步解决。”

  “那么,什么是你们富强的标志呢?”教授紧追不放。

  这个学生突然觉得有点心酸,说:“我不是政府官员,回答不了这么大的问题,只想到一个起码的标志,到了那时,中国留学生将不会在教室被单独挑出来,接受那么多盘问。”

  教授走下讲台,拍着这个学生的肩说:“对不起,我只是不了解。今天了解了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种族的态度,我向你们致敬。”

  在冷战早已结束以后的今天,我们如果平心静气地思考,就会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还在于文化的隔膜。

  我有很多学生、朋友和读者已经长久地落户于欧洲各国,他们平日想得最多的同一个问题,包括两个已经远嫁到欧洲偏僻的角落,生了几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有关报道后与我通了电话的女学生。她们根据道听途说,在电话里问起我在国内的处境。

  我说,不管国内处境如何,最让我心中不平的还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其他文化群落中的不被了解和难于了解。有时,像赌气一样,我想对那些过于傲慢的欧洲人说一句:我们中国人做过很多对不起自己人的事,但是几乎从来没有对不起外国人。

  听我这么说,有一位女学生在电话那头哽咽了。我不知道她联想到了什么,为了缓和气氛,讲了一个刚刚遇到的笑话。

  前些天去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总部,我们几个站在二楼走廊的窗口找勃朗峰。一位上年纪的官员从身后走过,见我们指指点点,便和蔼地停下步来,指着远处山岔口上一座银白色的山峰说:“这就是勃朗峰,多美,我一见到它就愉快。”

  我们向他道谢,然后轮个儿拍照。正在热闹,过来一个黑衣女人,冷冷地说:“也许你们搞错了,这不是勃朗峰,勃朗峰紧贴在它后面,现在被云遮住了。”说完就飘然而去。

  我们将信将疑,但几分钟之后就知道黑衣女人是对的,因为云散了。不必怀疑,天下奇景自有另一番气韵,原先那座银白山峰只是它的贴身丫鬟。

  那么,怎么解释那位上年纪的官员呢?他居然误会了几十年,而且赞叹了几十年,这还不太奇怪,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大量误会中,奇怪的是,他一定看到过云散之后真正的勃朗峰,为什么熟视无睹?

  我的回答是:先入为主的成见,使他把真正的主人,看成站在背后的奴仆。而且,遮掩真正高峰的云雾,也实在太多。

  女学生在电话那头笑了,说:“你的意思,中国是真正的勃朗峰?”

  我说:“我感兴趣的只是,这位欧洲总部的上年纪官员,会不会在他的公务中也看错什么?处理国际事务的官员尚且如此,一般欧洲人呢?”

  但是说到底,我们不怕被看错。人不同于山,也有自己的眼光,因此与外部世界是一种对视关系。就一种文明而言,只有失去了生命而成为废墟,才会单方面地听凭别人品头论足,而中华文明依然活着。

  活着也有沉睡的时候,只要醒来,积极行动,就没有时间关注周围的闲言碎语。如果有幸进入一个酣畅的创造时期如汉唐盛世,那么,即使一时被满世界误读,也不会在乎。怕只怕,自己的行动不漂亮,还把别人看错。

  摘自《再尝一粒酸葡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