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忠在创作 |
|
核心提示
安阳市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下岗工人,靠走街串巷、摆地摊卖鞋维持一家人生活,但他却写出了3000多首诗,出版了8本诗集,在全国获得了40多个奖,国内一些图书馆收藏了他的诗集。其诗歌得到了魏巍、贺敬之和一批知名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靠卖鞋维持全家生活
经过多方打听,记者在安阳市中山街一个十分不起眼的鞋店找到了王学忠,只见他上穿一件蓝色假冒“梦特娇”T恤衫,下穿牛仔裤,脚穿塑料凉鞋正在和一个女顾客谈买卖。
他的鞋店叫“四季鞋行”,只有十来平方米,外观十分破旧,室内顶棚摇摇欲坠。店里的产品都是不合时宜的低档次妇女儿童鞋。由于门面房价格一涨再涨,现在平均每个月收入除了全家人吃喝,所剩寥寥无几。
“我们这些产品都是在安阳一个批发市场进货,因为没有资本,我们只能经营这些低档次产品。”王学忠一脸无奈地说。
1956年出生的王学忠,上小学即赶上“文革”,上到五年级时就辍学回家。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15岁的他即进入工厂当了临时工。他工作的工厂也于1996年倒闭。他只好回家自谋职业。不久,在纺织厂上班的妻子也下岗了。
不上班可以,不吃饭可是不行。夫妻俩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点小东西,挣几个钱吃饭、供养儿子和女儿上学。几年后,“鸟枪换炮”,他们蹬着三轮车去卖东西。前几年,安阳市开始“退路进店”,他们不得不开了现在这个四季鞋行。
从小立志当诗人
王学忠没有什么爱好,惟一的爱好就是写诗,一个小学毕业的工人怎么就成了诗人呢?
他苦涩的笑了笑说:“我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母都不识字,维持一家人生活全靠父亲起早贪黑沿着古城墙根拾粪,然后再送到乡下换成粮食。为弥补不足,母亲便带领我们兄弟几个给安阳火柴厂糊火柴盒,每天糊三晌,去学校上学似乎是业余事儿。”
由于父母不识字,正念小学的大哥是家中的秀才。有一年,不知道哥哥从哪里弄来一本袖珍型的《唐诗一百首》,薄薄的一百页,每首诗后面都有注解,生僻的字旁还有注音。大哥有了这本书后,便在糊火柴盒的时候,把里面的诗念给他和妈妈听,有的哥哥要求他背诵。“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白居易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那时,我就暗暗发誓:长大了也要做一位诗人,也写一本《唐诗一百首》。”
后来虽然停止了学业,但当诗人的梦想没有破灭。在工厂上班期间,他坚持每天用诗的形式记日记,记下一天的所见所闻,记下埋藏在心中的酸甜苦辣,三十多年来记了数十本日记,数千首诗。
“在工厂工作那么多年,可以说,我天天与低层百姓同舟共济,尤其发生在身边的那一件件令人流泪、愤懑的故事,迫使我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拿起笔来把它记下来。渐渐地,先前写诗的嗜好变成了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总觉得明天的计划压着今天的诗章。”就这样,他一发不可收,一写就是36年。
题材全来自现实生活
打开王学忠的每一本诗集,可以从标题上看出,他的题材都是来自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把这些标题连接起来,就是一篇文章。例如,《中国民工》、《三轮车夫》、《建筑师的思考》……《中国民工》在2005年纪念臧克家百年诞辰全国诗词大赛中还获得一等奖。
除了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他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外,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小动物也是他的题材。例如《红头苍蝇》、《落叶》、《雪中白杨》、《石头蛋儿》、《桃子》、《常春藤》、《牛》、《知了》、《柳》、《狗尾巴草》……
王学忠说:“我总是有写不完的诗,每天所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可歌可泣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尤其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时期。我是如实记录生活,用真情实感来表达,虚假的、感动不了人的东西我不写,我创作时常常泪流满面,如果自己打动不了自己,更打动不了读者。”
构思诗差一点被车撞
为了生计,他没有很多时间坐在家里写诗,他的诗歌多是在奔波的路上、走街串巷或鞋店里突发灵感,即刻写下来的。
他的兜里常常装着一个小本子和一支圆珠笔,发现题材,来了灵感,就记下来,回家后进一步雕琢和打磨。“诗是生活激起的浪花,不写出来憋得慌,写出来就痛快!”他说。
他对诗歌的痴迷就像陈景润对数学研究的痴迷一样。骑自行车是他最好的构思和创作时机,他慢慢的蹬着,慢慢的构思着,诞生了不少佳作。去年,一次他去十多里外的批发市场批发鞋的路上,由于忘我的思考,他差一点被飞驰的汽车撞倒,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当地的一位“粉丝”看到他蹬自行车辛苦,送给他一辆电动车,虽然速度提高了,可由于这车速度快,时刻要注意危险,他反而没有了灵感。好在这电动车只骑了几天就被小偷拿走了。
崇拜者遍及海内外
他的第一首诗发表于1976年,当时没有稿费。1980年《捕星》的发表,破天荒收到了8元稿费,全家人欣喜若狂。1986年至1989年间,每年他发表100多首,他把自己的稿费进行了统计,截至目前,他发表诗歌1300多首,稿费收入两三万元,可这些钱全部为他出书服务了。
他的诗歌先后发表在港澳台和澳大利亚等几百家报刊,本报也先后发表过10多首。
王学忠每年收到各地粉丝的来信达100多封,有买他诗集的、有倾诉读后感的、有赞美的、有给予他精神鼓励的。知道他家里电话的,每当看到感人的篇章,就激动的在电话中哭泣诉说。他的崇拜者除了平民百姓,有不少是我国大名鼎鼎的诗人和离退休老干部。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老先生除了赞美他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杰出的工人阶级诗人,您已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最关心的是他的生存问题,要介绍他到漯河南街村去工作,让他抽时间去考察后决定,来往路费李成瑞解决,字里行间透出老人家对王学忠浓浓的关怀和爱护之情。
北京《好孩子》杂志编辑晨梅在写给他的信中说:“你不是美女、大款,又没权,拿卖鞋的钱去出书,我关心你的生活问题。”
胡风女儿、中国艺术学院研究员胡晓风信中写道:“虽然我的父亲是诗人和评论家,但我却不很懂诗,更不知道如何评论诗,但我要说,您的诗深深震撼了我。”
为了让更多国家的读者了解王学忠,了解中国民间诗歌的走向、民众的喜好和要求,以及正在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阵痛,著名诗人申身主动将王学忠的诗挑选一些,让宁波大学的英语教授翻译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王学忠诗稿》。
读者赞助出诗集
为了能让他的诗集出版一睹为快,有些粉丝出钱让他出版诗集。安阳读者申秀琴就主动赞助他2000元;宁夏读者杨克兴寄来2000元。像这样的读者很多。河南省两位厅长,在网上读到他的诗歌后,先后托本系统在安阳的朋友购买了他的全套诗集。
有这些热心肠的读者的支持,他写诗、出版诗集的劲头更足,大众文艺出版社最近要出版第二本中英文对照的《王学忠诗歌鉴赏》。另外,《王学忠来往书信选》正在筹备出版,收录100首新诗的集子也在筹备中。
国内每年都要举办一些诗歌笔会、研讨、大赛等,参加会议者都要出会务费,可王学忠没有人报销,这样的活动他是参加不起的。一批国内著名的诗人都知道王学忠的贫困状况,他们经过讨论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王学忠参加活动,不但不出费用,反而要补贴1000元。后来形成了规矩,只要他参加活动就补贴这个数。
他被誉为“平民诗人”
不少人把王学忠的诗歌称为“王学忠诗歌现象”。现在全国只要是爱好诗歌和创作诗歌的人,基本都知道王学忠这个人,基本都读过王学忠的诗歌,不少人收藏了王学忠的诗集。据他自己了解,上海图书馆、浙江金华图书馆、安阳图书馆和长沙图书馆、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宁波大学图书馆都收藏了他的诗集。
2003年出版的《平民诗人王学忠》一书,书中收集了海内外100多位诗人、评论家有关王学忠诗歌的论文和信函。诗人、评论家高深这样评价到:“学忠先生的诗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他的平民意识,每一首诗都是时代的‘插图’。尤其饱含着低层群众的感情,毫不掩饰诗人对人民大众的敬爱、赞美、关注和同情,以人民的喜怒为喜怒,以人民的哀乐为哀乐。”其实,这些评论文章已有300多篇,足见他的诗歌在当今的影响力。
王学忠两本中英文对照诗集在国际诗人笔会上交流,被介绍到英国、美国、瑞典、法国、日本、希腊等国。
拜读了王学忠的作品后,英国学者麦迪逊评价到:诗篇中充满了生命力和尊严感,是文学和社会的结合。美国社会活动家纳戴尔说,她第一次读到中国诗歌,她惊讶于其简洁的文字之下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意义。世界诗人大会荣誉主席威尔金森说,王学忠的诗歌是写他那个阶级的生活,他的声音是劳动阶级的心声,是弱势群体的声音,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
截至目前,王学忠获得了各种奖励40多项,早已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目前他正准备加入中国作协。
诗人毕竟是诗人。采访结束,王学忠只用两分钟即写就《采访结束了》:采访结束啦/心跳依然像马蹄哒哒/其实,我也并未做啥/不过用诗的形式/记录了一段下岗后的生活/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风雨中摸打滚爬/逆境中抗争搏杀/——然而,诗原本就是生活激起的浪花。
这就是一个从下岗工到诗人的王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