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国初年,郑州市场上首次出现香烟(又叫洋烟)后,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流行开来,郑州经销香烟的多达40多家,吸香烟的逐渐增多。不时在街市要道、热闹的火车站、茶馆、酒肆、戏院等公共场所看到有些贫民及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拾烟蒂,回到家中剥成“什锦”烟丝,再经过木斗卷出手工自制香烟,拿到街头叫卖,从中谋取蝇头小利。
当年顺城街、杜岭村贫民窟中的劳苦大众,干这一行当的人家不在少数,市面上专吸这类便宜烟的也大有人在,老百姓都叫它白包烟,后来人们给这种烟取了个名子叫“磕头牌”香烟。据老街坊说:由于拾取烟蒂时需要低头弯腰,就像磕头的姿态,故将这种再制烟称为“磕头牌”,流行开来。据说这种谋生方法最早是从许昌传入郑州,随后兴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郑州的卷烟行业历史较久,但一直是土法手工制作,截止到1936年,郑州有大小手工制烟作坊几百家,其中有的作坊,刚开始因没钱买原材料,动员全家在街上拾烟头,回家加工成香烟出售,后来生意越做越大。1947年这些手工卷烟作坊,有的规模较大,转入机制卷烟,1950合并郑州卷烟厂,才走上机制卷烟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