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相貌与出身
《陈立夫访谈录》
连 载
我国古代的晚婚制度
“票”、“证”年代
中秋风俗撷趣(之一)
杨桥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邑旧事
“票”、“证”年代
王瑞明
中原网  日期: 2007-09-20  来源: 郑州日报  
  40多年前,买肥皂、香烟和火柴都要“票”,郑州的老人跟各种“票”、“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时下的年轻人也许难以想象。在计划经济年代,家家户户要备“四本”:即户口本、粮本、煤本、副食本。除每家每户都发有居民户口簿外,1953年12月,郑州市区非农业人口实行粮油统购统销,计划供应,城区居民开始持购粮本买粮。1957年,实行粮食定量按户供应,又颁发了新的购粮本。1958年,凭煤本,按定量供应,到指定煤店购买。1960年,对糖、烟、酒、肉食、豆制品、蛋品等多种副食品实行定量供应,凭居民户口簿按人头发放副食本,市民群众都把这“四本”又叫“四证”。

  所谓的“票”,是商品的专用票。如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这些都是常用的票。从1959年以后,“票”的品种越来越多,到1962年,达到20多种,有粮票(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粗粮券、细粮券)、油票、棉花票、布票(买床单、绒毯、毛巾被、汗衫、背心、棉毛巾、衫、裤等品种)、工业券(买自行车、手表、胶鞋类商品)、线票、鞋票、肉食票、蛋品票、豆腐票(分千张、豆腐干、豆腐泡等豆制品)、糕点票、烟票、火柴票、饼干票、儿童副食票、毛衣票、肥皂票、煤油票、煤票(分蜂窝煤、散煤、炭块、焦末)、蔬菜票(冬储菜买大白菜、萝卜、大葱)等等,几乎都凭票购买。当时,民用品和副食品的供应非常紧张,过春节才能凭副食本每人买半斤瓜子和花生,一户能买一瓶白酒或葡萄酒。肥皂凭票供应时,每户居民只能买两块。而享有“证”、“票”的,必须是有郑州城市户口、吃商品粮的居民,当时外地人来郑州,想买点东西,可想而知有多难吧!

  这种凭证、凭票购买商品的政策持续到1984年,郑州开始取消布票和棉花票。到1993年3月,郑州市粮油价格全部放开,居民到粮店买粮不再使用粮本、粮票。其他原来凭证、凭票供应的商品基本上都放开了。从此解脱了老百姓买东西凭证、凭票限量消费的束缚。眼下,郑州凭票供应的商品一个也没有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