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江浙一带古人还有中秋望月观潮以及泛舟夜游的风尚。早在汉代,文学家枚乘《七发》中就有记载“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于广陵(今扬州)之曲江。”唐宋时,浙江民间中秋观潮盛况空前,《元和郡县志》记载,浙江东流入海处的钱塘江,每年八月十八,“浪涛涌至数丈,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沂涛触浪,谓之‘弄潮’。”由于钱塘江口呈喇叭口状,向内逐渐浅狭,每当秋潮袭来,潮波壁立,波涛汹涌,犹如万马奔腾之势,成为自然界一大壮观。据观测,潮头可高达三点五米,潮水落差可达八九米。因此,在古代去观钱塘江潮的人很多,尤以中秋节前后最盛。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时,曾多次观潮,他的《中秋夜观潮》诗较有代表性:“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送瓜·求子 古人认为中秋之日也是求子良机。人家把葫芦挂在媳妇的床上,作为求子的象征,这是唐宋时已很普遍的民间风俗。瓜与葫芦一样,都具有结籽多、藤蔓长的特点,民间视为吉祥物,其民俗心理集中表现为多子多福、世代绵长的生活信念。早在《诗经》的周代,瓜便成为展示、祝颂子孙众多的辞令。《诗·大雅》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疏》云:“大者曰瓜,小者曰瓞。”这是说周的先祖们像瓞一样代代相续,历传到文王时才奠定了王业的基础。后人把“绵绵瓜瓞”一句简约成“瓜绵”一词,以喻子孙旺盛。全国许多地方尤其在南方,都有中秋节晚上“摸秋求子”风俗,“摸秋”的对象大多为瓜。在湘西,中秋之夜,热恋中的男女要相伴去瓜田里偷瓜,以求婚后多生子女。在贵州民间,“偷瓜以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人知道,以讨其怒骂,而且愈骂得厉害愈妙。将瓜偷来之后,穿之以衣服,绘以眉目,装成小儿之状,乘以竹舆,有锣鼓送至无子之妇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为自此可以怀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