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3  4  
PDF 版
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下月上调
上接第一版
郑州“中国名牌”增至12个
海峡两岸各民族公益 慈善论坛11月在郑举行
嵩山旅游年证开始办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上接第一版

中原网  日期: 2007-09-29  来源: 郑州日报  
    截至目前,郑州市共投资235亿元,新修道路63条,新建公园、游园156个,增加绿地面积847万平方米。郑州市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均实现了路平、灯明、水通、安全、卫生,10条精品街变得路更净、楼更靓、灯光更璀璨,市政基础设施更完善,市区100多个积水点基本全部被消灭,熊儿河、东风渠、西北环、郑花路等一批生态景观廊道初步展露芳姿。

  政府买绿 市民受益

  中心城区土地寸土寸金,从短期经济效益来看,修建商业店铺、住宅的回报要远远大于绿地,如果仅仅为实现数字的达标,郑州完全可以把游园、绿地都建在地价相对低廉的三环附近,然而,一旦那样做,又如何体现游园、绿地带来的社会效益?如何体现政府对群众的人文关怀?

  我市的决策者认识到,建游园绿地目的就是为了便民,必须勇于牺牲眼前的利益,尽可能选在人居密集的中心城区。目标一旦明确,再多的困难也要克服。

  熊儿河穿越郑州中心城区,全长约10公里,两岸居民区密集,但由于身兼排污功能,河底臭气熏天,一到夏天蚊蝇滋生,一度被称为郑州的“龙须沟”,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从2003年起,郑州市把熊儿河纳入中心城区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克服拆迁、截污等一道道难题,对熊儿河实施了截污、护砌、拆迁,把两岸建成了绿草如茵、名贵花树点缀其间、健身器材合理布局的休闲生态景观长廊,从而成为继金水河之后,郑州市民家门口又一条带状休闲乐园。此后,郑州市还投巨资,对位于城区北部、长7.5公里的东风渠实施了高品位的整治,整治后的河岸像一条靓丽的绿带,不仅有力拉动了周边地产业的发展,而且在老百姓心目中树起了“口碑”。在布厂街熊儿河沿岸居住了30多年的退休老工人马师傅感慨地说:“多少年来受污水的气,总算到了头,现在,不光夏天蚊子少了,河岸还有花有草有路灯,每天晚上到这里散散步,乘乘凉,比去公园还方便,感谢政府给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为了把“绿”建到居民区附近,市区两级公园、游园建设指挥部想方设法,针对中心城区土地紧张、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大胆尝试,采取长期承租土地的方式,先后建成了绿荫公园、航海广场、光大广场、长平游园等。为了在楼群密集的建成区找到合适的地址,各区有关负责人更是绞尽脑汁:文化路与东风渠交叉口附近一处约30亩的土地,本来已由市储备中心收回,如果出让,收入可达8000万至1亿元,为了给附近密集的居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去处,经时任副市长丁世显协调,在减收市土地储备中心当年上缴费用的前提下,由金水区出资3000万元回购该块土地,并投资800万元,建成学梓公园;中原区大岗刘村出让土地建成儿童游园;二七区投资800多万元在京广路与陇海路交叉口等繁华地段建游园;惠济区下大力气搬走垃圾山,建成秀竹园;管城区整治河道建公园。不少游园除了征地建设费用,还需要支付可观的拆迁费用。

  政府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换来的是群众的真情回报。受益后的市民自发地参加“护绿”行动,纷纷自掏腰包买工具,从家中接水为草坪浇水,管城区西大街办事处平等街社区的谢瑞清“夕阳红绿化队”便是其中的典型。

  有了绿量,郑州人开始追求起绿的品位,2006年7月起,郑州市根据市委书记王文超“绿城”变“花城”的批示,启动“绿城”变“花城”建设,截至2007年8月,新植各类花灌木400.97万株,以市花月季为主的可供观赏花灌木品种达24种,春有海棠、碧桃、白玉兰,夏有木槿、紫薇、广玉兰,秋有月季、桂花、葱兰,即使在萧瑟的冬季,也有少量腊梅迎寒绽放,“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花效果初步形成,人民公园“百合园”、碧沙岗公园“海棠园”、中原路“月季路”、长江路“碧桃路”、嵩山路“紫薇路”等相映成趣。

  打通“筋脉” 装饰“厅堂”

  郑州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省会,靠什么提高在全省的首位度、当好中原城市群的龙头?靠什么吸引投资、承接产业带的转移?单靠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还远远不够,城市功能的不完善、城市形象的欠缺,成了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痛。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实施一系列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

  二环路、三环路是城市交通的两大“动脉”,但由于亚洲最大铁路编组站“天堑”的阻隔,二环路多年来在农业路与桐柏北路之间形成断头路,2003年,郑州市完成了桐柏路、经三路拓宽改造工程,并把农业路立交纳入中心城区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当年7月开工建设农业路下穿铁路编组站立交,2004年10月15日,农业路立交建成通车,从而使城市建设者十多年的梦想得圆。至此,全长28公里、双向6车道、由农业路——桐柏路——航海路——城东路——经三路构成的二环路正式合龙,大大缩短了城市东西南北方向通行的时间。

  2003年以来,郑州市共新建及拓宽改造道路76条,新建立交桥4座,2007年,还将投资2亿多元,启动解放路立交工程,解决市区东西方向交通的一大瓶颈。同时,高品位整治老107国道,由坑洼不平的破路整治成双向10车道、两侧各50米绿化带的生态景观大道,成为连接中心城区与郑东新区的中轴,并更名为中州大道,与同期整治的北三环、西三环、南三环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快速三环路。“筋脉”打通后,郑州的路网结构得到优化,道路由“梗阻”变为“气血畅通”。

  2003年以来,郑州市共改造、新建水冲式公厕754座,免费开放公厕453座,共对132条主要道路沿街建筑物实施了拆迁、整治、粉饰,整治公交停车亭2190个,设置出租车停靠站1058个,更新垃圾箱6746个;对11座立交桥、6个公园内大型娱乐设施、5个广场及15条精品街上1000余幢沿街楼体实施了夜景照明工程;目前,全市路灯总数已达到5.6万盏,景观灯总数达到12.14万盏,形成了以郑东新区、二七广场、紫荆山广场、绿城广场为中心的4个片状观赏区和以金水路、中原路、花园路等10条精品街为主的带状观赏区,夜郑州越来越散发出大都市的魅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景观效果明显提升。

  修缮“后院” 美化社区

  如果说城市是个家,那么,高楼大厦宽马路是前院,社区则是后院。郑州市在改善城市外在形象的同时,也时刻把改造居民家门口的环境放在心上、付诸行动。

  2003年起,郑州市成立背街小巷改造、雨污水管网改造等专项指挥部,改造积水点80处,570条支路、背街小巷实现了“路平、灯明、水通、安全、卫生”。启动铁路沿线整治工程,清理陈年垃圾,植绿刷墙,让铁路沿线面貌焕然一新。

  2004年,中心城区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优美庭院、舒适小区建设指挥部,后更名为省会改善人居环境办公室,对城区内376个社区、3230个小区、1928个单位进行摸底排查,当时,不少小区、庭院环境脏乱差,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是市民反映的热点。为了改善社区的环境,省会改善人居环境办公室把全市社区、单位庭院划分为一、二、三类,动员各区、各单位对全市所有社区、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对基础条件好的一类社区、单位(庭院),要求争创“市级人居环境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庭院)”;条件一般的二类社区,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三类社区,要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实现路平、灯明、水通、安全、卫生。

  郑州市的“大动作”在省直单位也“激起千层浪”。为了配合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省直成立了19个协作组,各办事处排查出问题后,协作组当场对接,向有关省直单位下达任务、跟踪问效。

  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中,郑州市提出和谐创建、全面推进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的思路,把治理破产企业庭院、无主管单位大杂院、城乡接合部新建社区和创建人居环境示范社区、示范单位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财力、物力上给予重点倾斜。郑州铁路局、郑州卷烟厂、郑州果树所、市医药公司等作为“结对共建”单位,共投资900多万元用于改善无人管理的杂居院或困难企业老居民院环境,通过修路、刷墙、建绿、赠书等,给困难社区的居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3年来,郑州市不少社区小环境脱胎换骨,各种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健全,各类精神文化活动也得到进一步丰富。送变电社区、清华园社区、鑫苑社区等一批“样板”社区先后走向全国,成为郑州社区的“名片”。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投入社区、单位庭院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资金达15亿元,全市400个社区中,共创建成示范社区63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15.8%,一类社区321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80.3%,示范单位84个,占全市单位总数的4.3%,一类单位1561个,占全市单位总数的80.5%。三类社区基本得到消除。

  郑州靓变 世人瞩目

  如今的郑州不仅有宽敞的道路、漂亮的楼宇,更拥有绿树、花草、整洁的社区,人们随时能够接近自然、感受惬意。

  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形象美好、品位跃升的大都市令人刮目相看。据市接待办统计,连续三年,全国多个地级市由市级领导带队,考察郑州中心城区整治和城市规划建设,其中2004年148个地级市,2005年252个城市340余批、13000多人,2006年120个城市近2000人。

  靓变的郑州吸引了世人赞叹的目光,2007年4月第二届中博会举办期间,郑州的城市环境征服了众多中外客商。世界500强企业、威立雅交通中国有限公司亚洲区首席执行官居骐迈说,虽然自己到郑州只有一天时间,还没有充分了解这个城市,但在郑州感受到城市很美、绿化漂亮,到处开着鲜花,而且道路很宽,希望能在郑州投资公交事业。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形象提升后的郑州,对外的吸引力、竞争力倍增,沃尔玛、大商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入驻,一批先知先觉者携巨资涌入郑州,参与城中村改造等,分享城市建设的成果。从西史赵到西关虎屯,再到郑州最有名的城中村燕庄,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在一村一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村民自愿,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满意”的原则下稳步推进,目前,计划总投资9亿元的西关虎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法国家乐福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已签订入驻意向;燕庄村总投资40亿余元、49幢30层以上的现代化建筑正在崛起,一个城市新景观即将矗立在郑州新老城区的连接处。2006年,郑州市符合条件的21个行政村,8个村民组、自然村开始实施改造,其中,金水区白庙村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将把该地区原科技市场扩建为总面积60万平方米的中西部一流科技市场。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实施,郑州将逐步告别“牵手楼”、小胡同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配套设施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现代化居住小区,不仅将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的旧面貌,而且将形成郑州市新的商业贸易亮点和城市亮点,对周边城中村改造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