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3  4  
PDF 版
郑州36个乡镇 登全省百强新榜
“四城联创”创出城市跨越之路
快走慢跑远离心血管病
海尔“宝蓝”一战成名
百年德化昨晚启动夜消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四城联创”创出城市跨越之路

中原网  日期: 2007-09-30  来源: 郑州日报  
  郑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述评之六

  (上接第一版)市民对创建则持赞成态度。郑州市民李燕平说,在郑州街头,无论是早市,还是夜市,经常可见地上污秽不堪,纸屑遍地,尤其是在夜市上,花生壳、大虾、螺蛳皮在桌子上或座位下都堆积得像小山一样。李燕平说:“政府创建卫生城,就是要改变一些人的不良卫生习惯,出现暂时的阵痛很正常。但是改好了,受益的还是大家。”

  创建让百姓得到实惠

  郑州是个铁路带动的城市,但铁路也带来了衍生物。由于长期粗放管理,缺少公厕、环卫中转站等环卫设施,京广、陇海铁路30公里长的市区段两侧杂草丛生、垃圾连绵成山,废品收购站比比皆是,一到夏天蚊蝇肆虐,居民苦不堪言。“有的垃圾从清早起就堆在那儿了!”指挥部人员反映上来的问题令市领导心里沉甸甸的,李克、王文超在多次徒步察看铁路沿线后,召开由郑州铁路局局长徐宜发、各区负责人等参加的会议,划定责任,经过清、拆、刷、绿等整治,铁路沿线改头换面:垃圾不见了,荒草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道路、新刷的白墙和宜人的绿树、鲜花。

  天蓝了、水清了、地平了、街净了,“四城联创”给郑州带来的变化,不少郑州人感触至深。以下一组数字,最能说明“四城联创”给郑州人带来的实惠。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方面,2003年,我市提出市民出行500~800米就能见到游园绿地,2005年,在冲刺阶段,又根据国家新要求,将标准提高到市民出行300~500米见到游园和绿地。全市共投入20多个亿,新增公共绿地1500万平方米,使全市中心城区公园达45个、绿化广场达17个、游园达156个,其他公共绿地14块,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35.45%,绿地率为3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8平方米,“三绿”指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市民出行300~500米见游园、绿地的目标基本实现。

  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方面,全面改革环卫管理体制,主次干道基本达到了国标一、二级标准,支路和背街小巷实现了干净卫生;实施金水河改造,东风渠、熊儿河、七里河截污、绿化,多年的臭水沟注入了碧波荡漾的中水;实施路灯照明升级改造和夜景照明工程,基本实现市区600公里道路路灯全覆盖,市民夜间出行无忧;对郑花路、西北环等133条主要道路(段)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城区453条271公里背街小巷实施了改造,出行更畅,景观更美;新建公厕185座,升级改造公厕486座,市民外出不再担心找不到厕所。全市141个城中村、66个出入市口达到“路平、灯明、水通、安全、卫生”标准。

  2005年,在创卫冲刺阶段,狠抓“细胞”工程整治,啃下了“五小”、集贸市场等最难整治的“硬骨头”,共整治“五小”门店1.3万家;对90个集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原来杂乱堆放的蔬菜摆上了统一更换的不锈钢货架,原来裸露销售的生肉放进了冷藏柜,原来横流的污水流进了改造后的下水管道中;对30公里长的京广、陇海铁路客运线市区段进行了整治,清理陈年垃圾35万立方米,新植绿化57万平方米。原本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铁路沿线,整治后成为郑州一道风景线。

  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方面,通过“拆锅炉、砸大灶、治油烟、查尾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郑州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一、二级)近3年逐步提升,从2004年至今,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1.42%到82.19%直到83.84%,今年前8个月,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了88.1%。今年9月10日,马头岗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郑州污水处理厂达到3座,日处理污水能力8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日处理24吨的医疗废物处理中心也已建成投入使用,有效减少了对土壤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12月,郑州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的技术评估,只待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正式投入使用,便可迎来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组的行政验收。目前,郑州市正对照新标准,向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冲刺。

  前“三城”的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1.5亿元,同比增长15.7%,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位居第18位和第10位,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6.1%,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达202.4亿元,利用域外资金248.3亿元,增长92.1%;截至2006年年底,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77平方公里,人口达355万,郑东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51亿元,开工项目166个,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1464万平方米,入驻人口13万人。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任长霞、吴玲、朱和平、竹卫东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支持和基本支持率达97.6%。

  目前,郑州市正在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标准,找准薄弱环节,扎实推进基层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建设及“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等建设,实施提高群众对党政机关的满意度、市民对政府诚信的满意度、行业风气满意度、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支持率、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公共场所道德水平,规范市民交通行为等一系列创建工程,向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迈进。2008年6月,郑州市将申报中央文明办前来调研。

  创建让郑州出了名

  新标准出台后首个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的郑州,一鸣惊人,一如全国爱卫办负责人白呼群指出的那样,成了“中西部城市的‘标杆’”。郑州这个过去总是走出去考察其他城市的中部省会城市,也成了众多兄弟城市考察学习的对象。

  郑州“创卫”成功后,全国爱卫办组织北京、沈阳、西安等20多个城市的代表来郑参加“创卫”培训班,随后,郑州进入了众多城市决策者的视线,前来考察“取经”的城市络绎不绝,金水河滨河公园、二七广场、纬四路集贸市场、淮北街“五小”、陇海路西三环铁路沿线等整治亮点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创建者认识和了解。

  市接待办的一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4年起,先后有520个地级以上城市前来考察郑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四城联创”,其中,2004年148个,2005年252个,2006年120个。

  “联创”这一郑州的创举,正在被兄弟城市效仿、借鉴,据了解,继郑州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了“五城联创”、“六城联创”的目标,并在按照郑州的整治模式运作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市长赵建才所言,随着“四城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必将对确立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提高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进而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