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七大,笑盼奥运会。赏罢明月时,又度黄金周。10月7日,第21个黄金周在举国欢庆后归于平静。置身于长假的每一个人,见证着日益富强的中国从繁荣的“假日经济”向日趋成熟的“假日休闲”社会迈进。和谐、文明正成为长假“变奏曲”中的强音。
休闲群体“城乡互动”
城里人爱上了“上山下乡”,而与此相对的却是乡里人热衷于进城观光。逐渐出现的城乡“反串”游现象折射出黄金周出行的主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享受黄金周不再仅仅是城里人的专利,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牧民也加入了长假出游的人流。这种城乡互动,不仅是黄金周长假出现的新气象,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谐社会稳步推进的真实写照。
休闲理念进一步更新
最初的黄金周,人们主要以“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为主,2003年以来,更多消费者强调的是“健身、益智”。现在,人们逐渐在长假休闲、宁静自我身心的同时,参与公益事业,这是人们在休闲过程中的高层次身心追求,是社会道德核心价值的体现,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体现。
休闲服务体恤民生
“十一”长假到来前夕,中国银监会和银行业协会专门向各银行下发通知,要求银行采取网点轮休方式,保证合理数量的网点开门营业,让顾客享受到必要的金融服务。
无独有偶。国庆节前夕,江苏省卫生厅向社会宣布:省内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自2007年10月1日起,取消“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连续放假7天的休假方式,避开就诊高峰安排休息时间,连续放假时间不得超过3天。
休闲长假打造和谐文明
长假出游,游客往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花草树木,或者抢道、争车位、争座位,种种不文明行为难以尽数。10月2日,来北京游玩的黑龙江游客孟军对自己意外获得的一本“中国公民旅游文明指南”兴奋不已。“这本小册子真不错,9张纸就把旅游不文明行为都包括了。”北京市旅游局今年“十一”黄金周首次印制了10万余册旅游文明指南,主要通过旅行社免费分发,倡导文明旅游在北京市各景区景点形成一股新风。
和谐度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谐、文明需要所有单位和个人在身边的细节小事上下工夫。休闲长假将继续打造着和谐、文明的黄金周,进而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据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