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有间房子,想要有部车子,还想要赚交关(很多)票子,但是现在没得票子,还没自己房子,想都不要想有部车子。姆妈讲我没得脑子,不会赚票子,只好各能(这样)噶(过)一辈子,我讲我有聪明脑子,还有交关(很多)点子,肯定会的混出样子,有辰光(时候)还觉着自己实际上蛮聪明哦,但是为啥到了现在还是穷光蛋一个……”
这是最近网上流传着的一首上海话RAP:《房子、车子与票子》。
在这个不少人称之为“新结婚时代”的年代,“房子、车子、票子”已成为了结婚首要考虑的“三大件”,而房子则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上海、北京这些房价不断上涨的大城市,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就很难把结婚提上议事日程。
“三大件”的变迁
家住上海市由二村的李洁(化名)最近“考察”了一个初中同学的家,“本想看看他的家底如何,看看有无必要进一步发展,结果让人失望,对方家里肯定没帮儿子准备好房子”。
李洁说,考虑到哥哥结婚后,和爸妈住一套房不方便,所以父母早早就把房子给哥哥准备好了。而自己是女孩子,妈妈说她以后的房子问题就是婆家的事了。“还好我不是儿子,不然爸妈就得再准备套房子了,那可太辛苦了。”
如今的上海,对很多年轻家庭来说,生女儿成了一件乐事。除了因为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女儿可以减轻经济压力——将来是要嫁出去的,不用准备婚房,轻松又省心。有一对年轻夫妻前不久生了个女儿,马上就去买了辆车,原因就是不用给孩子准备买房钱了。
实际上,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个年代的结婚必需品也在不断变迁。
上世纪50年代,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儿,简简单单摆一桌酒,就算完事了。
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按老一辈人的话说,得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也就是去木匠铺定做个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
而70年代,结婚讲究“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谁要是戴上一块闪亮的上海牌石英表,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带女方出门,左邻右舍都会羡慕的。”50多岁的黄阿婆津津有味地回忆道。
80年代,要求更高了,必须有了电冰箱(一般都是单门的)、电视机(一般都是黑白的)、洗衣机(一般都是单缸的)这“三大件”,才算成了家。
90年代结婚的人,其婚房大多还是单位分房。男方准备些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一些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外加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录像机(影碟机)这“三大件”,就算是豪华迎娶了。
经济基础成许多
女生择偶重要条件
“是啊。现在的小青年结婚,和我那时早就大不一样了。”家住上海市东明路街道已经结婚50年的王奶奶感叹道。“我结婚那会儿,也就是请了桌饭,领了张证,请了证婚人证婚,然后两个人一起开伙,日子就算是成了。”
王奶奶的两个女儿都在90年代初结了婚。帮女儿挑对象时,老两口除了看对方人品,对女儿好不好以外,就是考察对方有没有“钞票”,对方家里有没有电冰箱、彩电、VCD、组合家具等。“还是要选个条件好的人家,不能让女儿嫁过去过穷苦日子。”
记者在对部分女大学生的采访中了解到,她们许多人称,“如果结婚的话,第一位要考虑的就是经济基础,最好是有房有车的,生活不愁。而有没有房子又成了她们考虑的重要条件”。
今年27岁的陈静在上海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工作,最初和大学同学确定恋爱关系时,她还认为,“有没有房子和钱都无所谓,只要两个人有爱就能创造财富”。但时间一长,她发现,要结婚,还是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来做基础的。
“结婚就是筑一个家,筑一个固定的遮风挡雨的窝。”在校大学女生小陈表示,她找对象先看对方有没有房,有没有钱,至于感情,能凑合就行了。当然,她进一步补充说,要是男方实在没能力马上准备婚房,那就要考察下男方是不是“潜力股”,今后能不能买得起房。
无奈的“啃老族”
从简单地成家到木制家具的配备,从自行车的体面到录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行头,再到当下时代里的“房子、车子、票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男人要是过了30岁还没有结婚用的婚房,或者是还没有支付买房首付款的能力,女方的家里就会很不满了,有些注重实际的女生就会另找出路了。”工作已5年的某设计院工程师厉文说,他现在还在租房子住,虽然家里有一套房子,但那是父母的。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厉文已经有了一点积蓄,但“估计最多也只能出个房子的首付款”。房子,成了厉文的压力,也是动力,“毕竟男人要成为一家之主,还是要多负些责任的。”。
在今年国庆期间,相恋4年后跨入婚姻殿堂的徐晴(化名)和李正(化名),说起两人为结婚准备的“几大件”。
徐晴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月收入在两三千元左右。李正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职员,月收入四五千元左右。按房价每平方米1万元来计算,两人即使不吃不喝,每月的工资加起来在浦东新区还买不到一平方米。
由于李正从小长在农村,家里也没什么经济支持。从两年前两人决定执手偕老到今年结婚,婚期也是一再拖延。起先,两人商量着,凭借着两人的工资,不靠父母,先把钱赚够,然后再结婚。“工资涨,房价也涨,房价涨得比工资还快,要靠自己一次性买房,实在是买不起了。”
曾有一段时间,李正一面抱怨房价太高,一面怨恨自己没有能力。两个人的感情也由此出现了小小的摩擦。徐晴的父母知道后,决定帮他们出首付款,剩下的让两个年轻人自己向银行贷款。
“这么大了还是在‘啃老’啊。”徐晴有些无奈。如今,一些父母甚至开始为十几年后才结婚的儿子盘算起来。看着才读到高二的外孙,家住上海市东明街道的王奶奶乐呵呵地说,大女儿和女婿正在计划把外孙结婚用的房子准备好,“小两口要趁现在还买得起房,先给孩子准备好一套房子,有备无患”。
在上海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的林先生3年前在上海成了家,小两口都是东北人,结婚时“借”了双方父母30多万元作为首付,自己又贷了60万元,买了一套二手房。与此同时,小两口已经开始给刚刚过完一周岁的儿子打算了。“一个男孩子在上海没套房子,以后怎么找女朋友啊?”小两口除了每个月还自己的贷款外,还给儿子存一笔“购房基金”了。
多数结婚者需
父母财力支持
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统计数据显示,9月25日到10月8日,上海市内环以内房产交易价格在19500元/平方米左右,内外环间价格在10480元/平方米左右,外环以外价格在6440元/平方米左右。这意味着,上海的一对新人即使在松江、嘉定等郊区购买一套70平方米的婚房,也至少要花费40到50万元,而如果想在内环以内买一套70平方米的婚房,则至少要140万元以上。
而年轻人结婚的花费,大部分离不开父母的各种支持。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结婚时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
“房子已经成为我们所有人心头最大的压力。”对于结婚三大件的变迁,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提醒说,这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年轻人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超出合理水平,甚至把人与人的关系全部物质化了。 据《中国青年报》
在这个不少人称之为“新结婚时代”的年代,“房子、车子、票子”已成为了结婚首要考虑的“三大件”。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