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表达缺陷,通常表现为在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近年来,口吃尤其是儿童口吃的发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口吃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10月22日是“国际口吃日”,口腔专家建议,要正确对待口吃,尽早对儿童进行口吃普查,及早发现,及早纠正,避免或减少成年人口吃。
平和看待口吃
由于缺少必要的口吃常识,大部分的成人口吃者及口吃儿童家长对待口吃问题存在严重的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口吃的治疗。
很多成人口吃者平时不敢说话,把与人的正常言语交流视为洪水猛兽,进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有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口吃只是一种疾病,通过科学的治疗手段是完全能够治愈的,成人患者自身一定要坦然面对,主动接受并配合医生的治疗。
相对于成人口吃者,口吃儿童虽然在心理上没有更多的负担,但是有的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语言反复提醒、批评,甚至打骂。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语言训练师王花敏介绍,0~3岁孩子的语言形成都要经历从听到说到理解这个过程,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这时候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口吃一定要“冷处理”,过多的纠正和训斥,反而会造成“负性加强”,可能会使口吃持续到成年。
注重倾听和交流
儿童的语言机制还不完善,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畅节奏的障碍。当孩子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家长要注意听,不要急于纠正,一定要等孩子讲完,要在反复的发音、讲话中慢慢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
已患口吃或有口吃倾向的儿童,家长的关注点不应放在“话说得怎样”,而是要认真和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不要打断他们,与其做真诚的语言交流,创造出一个轻松和信任的语言环境。王老师说,如果孩子长期反复出现“结巴”,要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正规的语言训练,不用自行盲目纠正,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不敢说话。另外,孩子的模仿力强,健康的语言环境也很重要。
成人口吃者由于长期受到口吃的折磨,很畏惧与人做言语交流,并由此产生自卑、焦虑、抑郁,他们更需要倾听和交流。 本报记者 周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