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7版:文摘
3  4  
PDF 版
何凤山博士墓志铭
新西兰椋鸟
厚道的力量
完美一辈子的俏女郎
一代名将不可能被历史湮没
日本的怪法律
国事尽付笑谈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国事尽付笑谈中

中原网  日期: 2007-10-26  来源: 郑州日报  
  张学良先生告诉我说,他的弱点是他一辈子未尝有过“上司”。

  “老帅不是你的上司吗?”我说。

  “他是我的父亲,”他说,“父亲究竟与上司不同。”

  “蒋不是您的上司吗?”我又问。

  “所以他发我脾气,我就把他抓起来了呀。”他说着哈哈地大笑一阵。据张公告诉我,在“西安事变”爆发前数小时,他在西安召集了一个干部会议,宣布这项惊人的决定。大多数人都默默无言,只有于学忠和另一位高干发言。于说:“少帅,抓起来很容易,您考虑过没有,以后怎么样放他呢?”张将军告诉我说:“我告诉于学忠,现在不能考虑到那许多!先把蒋抓起来再说!”

  我告诉张公,“西安事变”是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呀!

  “就是这么干起来的。”他认真地说,“别人都在胡说。”说后他又哈哈大笑。

  这段引文可以生动地告诉读者,什么叫口述史。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带给内地读者的这种历史表述方式,日渐风靡读书界。从他的《李宗仁自传》《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人们发现历史竟可以这样口无遮拦地写,知道了深刻并不一定需要绕弯子、弄玄虚。

  唐德刚笔下的张学良已九十高龄,仍性情未改。其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唐教授为了保证口述史不流于主观而趋向信史,故意引导“采访对象”多说身边细故,不谈国家兴亡。通篇用第一人称叙事,甚至保留了张氏的东北口音。

  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决策背景”就这样在美国纽约的一间公寓里缓缓流出,唐德刚就是用这样不动声色的史笔体现着自己的史识,自成一家之言。

  如果我们的命运不曾因为这决策而改变,我们本可以有心情饶有兴味地聆听那些传奇:一个二三十岁、“没有上司”的少帅,怎样仅凭自己的勇气或鲁莽改变了历史。

  张学良无限感慨地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这15年,也是张氏与中国命运紧紧纠缠的15年。撰述者不想评说他笔下主人公的功过是非,只呈现真实,把分析的任务交给了读者。

  书中史实告诉我们,这位青年之所以能够改变国家命运,是因为他继承了奉军——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尽管那时民国已建立十余年,“共和深入人心”。时当中原大战之际,蒋、冯、阎的特使聚集沈阳,而身负巨万、出手豪阔的蒋介石特使许以重金,说服了张学良加入他们。

  这就是撰述者唐德刚一再感叹的,以中国之大,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必然曲折复杂。暴力为王、父子相承、国事家事一体,这些体现东方政治传统的必然,都偶然地集中于张少帅一身。既然如此,谁又能断言,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偶然不是一种必然?没有了张少帅,也许还会有李少帅、王少帅。

  摘自《东方周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