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难忘的一次发言
谁是敌人
营养是最好的医生
候车室的表情
竹竿园村沧桑史
《豆志飞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竹竿园村沧桑史
郭增磊
中原网  日期: 2007-10-30  来源: 郑州日报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曾经富庶的黄河中下游两岸开始变得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明朝初年,官府曾组织山西的民众向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移民。其中有一户曹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出发,南渡黄河后最终在郑州城西南约40里的九娘娘庙河(贾鲁河的一条支流)南岸的高地上定居。一二百年后,这里便逐渐发展成一个小村子。因村民多为曹姓,村里又有多条深沟,于是村名便叫“曹沟”。

  清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曹沟村的村民或死于战乱,或迁往别处。一时间,村中十室九空,难觅炊烟。后来战乱结束,李、王、张(来自今新郑市龙湖镇张小庄)等姓氏的人家开始由外村搬迁到曹沟村居住。

  为了很好地生活下去,新迁入的居民除了开垦荒芜多年的土地种植粮食外,还根据村里深沟较多的特点,在沟中种植蔬菜、樱桃、竹子。以便通过卖蔬菜、樱桃、竹子换取一些零花钱。因竹子四季常青,村民卖竹竿和竹篮、竹筐等竹制品,每年都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固定收入。于是,竹子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占地达20多亩的大园子,被称为“竹竿园”。因当地其他村庄几乎不种植竹子,更缺少如此规模的大型竹竿园。于是曹沟村的“竹竿园”在当地十里八村很是有名。

  多年后,考虑到村中早已没有曹姓居民,而村中的“竹竿园”已被叫响。于是,村民们就把村名由“曹沟”改成了“竹竿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竹竿园”村的竹园面积开始锐减。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竹竿园”村的粮食严重不足,饥饿难耐的村民便到竹园中去吃竹笋甚至竹叶、竹根等。因竹笋、竹根被人不断地挖出、吃掉,几年后,过去一度茂密的竹林便彻底消失了。

  现在,“竹竿园”为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村委会辖区的一个自然村,作为樱桃沟景区的一部分,竹竿园村民紧紧围绕樱桃大做文章,并因此致富。如今漫步竹竿园村,虽然难觅竹子的踪影(仔细寻找也仅能在沟坡上发现几株残留的竹子),但村中的樱桃树却风光独秀:沟内是呈带状分布的老樱桃树,沟顶的平地上是大片的新樱桃树,真可谓是樱桃树的海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