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红薯面饸饹,是老郑州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薯产量高,几乎成了人们的日常主食,餐餐离不开它。于是老百姓变着花样对红薯进行加工,什么“红薯面条”、“红薯蒸饭”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用红薯面做成的“饸饹”。
饹,也称为“河漏”,因为生产 饹的工具底部是漏的,因此成了这种食品的名字,“ 饹”这个名字估计是因与“河漏”在读音上相近而得名。
制作 饹的原料可以是荞麦面,也可以是高粱面或小麦面,据说用荞麦面做 饹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元代《农书·荞麦》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而郑州人过去吃的最多的是红薯面 饹。
做红薯面饸饹首先需要工具,那就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饸饹床”的一个东西。 饹床的构造既简单又精致。红薯面 饹的具体做法是:将红薯面兑水和成极软的面团,软到刚刚能用手捏成窝头状,放到笼屉上。用旺火蒸到快熟时揭锅,手里蘸了凉水,飞快地取一个窝头塞进 饹床的圆孔里,抓住木棒一端用力将活塞压下去,红薯面窝头就变成一条条的 饹纷纷落下来。
压好的 饹跟面条一样,有冷热两种吃法。一般是夏季凉吃,放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酱和红油辣椒等,清香利口,消夏祛暑。冬季多是热吃,可以做各种浇头浇上吃,其中用刚割下的新鲜韭菜和肉丝儿做的浇头最为鲜美;还有的是炒着吃,热油加上葱姜等调料炒出香味,放入红薯面 饹,稍炒即成。吃起来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今天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很少有人再去做这种乡间食品,因此我们能够享受到它醇香甜美味道的机会已是很少了。不过偶尔也会碰到,那往往是在小街小巷中,卖 饹的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车后面放着一个木制的方盒子,盒子里摆放着整齐的饸饹,上面插着一个小纸牌,写着:“红薯面 饹、窝窝头。”细心观察,买的人往往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之所以不忘“旧食”,大抵与他们自身那段难忘的经历有关。不过红薯面饸饹特有的风味,也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时鹏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