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新加坡混血男童艾南·塞利斯特·考雷天资过人,今年年初,年仅6岁的他顺利通过英国考试机构的“0”级化学考试,由此成为通过该考试的最年轻考生,被列入《新加坡纪录大全》。但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主任提姆·怀特教授虽然认定他已经具备化学系大学生的程度,却仍然拒绝招收这位“娃娃大学生”(11月11日《扬子晚报》)。
怀特教授的理由是,他深知一位科学工作者对科学的热情的重要性,而艾南还只是个小孩子,如果由于过早将他送入一个令他的能力和想像力受到局限的环境,会使他丧失对于科学的热情,那将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无独有偶,香港9岁的神童沈诗钧入读大学一事曾引发了香港诸多大学的关注。尽管他最后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可是,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却公开质疑沈诗钧入读大学。徐立之说,沈诗钧年龄小,没有读完小学课程,也未接受正式的中学教育。读大学不是为取得学位,人生不是只有学术成就。因此,香港大学不会招收沈诗钧这样小的本科生(9月7日《广州日报》)。
在国内,诸如数学神童、跑步神童、登山神童等经常见于报端。笔者在想,若是面对艾南这样的神童,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授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2005年,全国最小的考生、辽宁省盘锦市10岁神童张某以505分的高考成绩被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成为该校建校以来年纪最小的大学生。今年9月8日,来自江西的12岁女孩尹薇,随着她的父亲来到大连外国语学院报到……这些新闻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现在能做的也许只有祝愿那些正在就读的神童们能快乐地学习、生活。
可是,仍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国人习惯于跟风,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你家出了个神童,我家非得培养出一个天才不可。如果大家都把低龄上大学看作是一种成功的话,其风气兴盛之日,将是无数孩子失去纯真快乐的童年之时,也不知道他们以后还能不能对科学一如既往地保持热情。这其间当然有家长教育的误区,更有高校教育的误导。为何我们的大学不能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那样明确表态拒绝神童呢?我想原由有二:一是大学可以借机宣传自己,增加学校的曝光率。二是老师有借教小徒出名师之嫌。老师想教出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甚是不易,但教一个年龄特别小的学生那就另当别论了:哪怕那个小大学生成绩平平,但因年纪小也能引起不少的轰动。其实,这是一种浮躁与盲动,而对人才的教育培养需要的是健康与理智。
法国思想家蒙田在他的《随笔集》中曾说道,“我们的生活一部分由愚蠢组成,一部分由智慧组成。”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愚蠢少一点,智慧多一些。所以说,怀特教授的拒绝、徐立之校长的质疑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期盼,日后的“神童”可以少些,而“大师”则多多益善。
王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