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穴居人家
流血的仕途
郑县妇女会
百家讲坛
《一个人的岁月》
绝望怀胎希望
二七区17个城中村名称的由来(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县妇女会
郭增磊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1  来源: 郑州日报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大妇女参政议政的机会很少,更没有条件成立属于自己的组织。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妇女的地位较从前有所提高。后来国民政府还专门设立“妇女部”,负责管理全国的妇女事务,维护广大妇女的权益。此后,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一些妇女组织。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郑县(即郑州,当时被称为郑县)县政府专门设立了“郑县妇女会”,具体负责郑县的妇女工作。其理事会的理事多为郑县政府官员的夫人、姨太太,会员多是各部门的女职员和学校的女教员。

  “郑县妇女会”在县政府所属的各部门中,既没有实权,又缺乏活动经费。而那些所谓的“理事们”又是一些缺乏责任心的阔太太,领导能力、组织能力都很差。于是,曾经喧嚣一时的“郑县妇女会”可谓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在成立后的几年里,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实际工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因郑县政府机构调整,早已名存实亡的“郑县妇女会”编制被正式撤销。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了动员各界抗日,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各种抗日组织。郑县再次成立了“郑县妇女会”,理事长由豫丰中心学校校长赵梅贞(开封女师毕业,曾任郑县妇女放足运动的负责人并为此作出过重要贡献)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专员之妻尚寒影、郑县县长仝人麟之妻陶茵茹为名誉理事长。新的“郑县妇女会”因不被政府重视,开展活动困难,很快便再次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日军占领郑县后,只得再次解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郑县县政府又重新成立“郑县妇女会”,赵梅贞再次任理事长,郑州绥靖公署一处处长之妻马池清为副理事长,另有理事3人。因种种原因,新成立的“郑县妇女会”依然成绩不大。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郑县解放前夕,几经沉浮的“郑县妇女会”终于彻底解散。

  1949年1月,新生的郑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郑州市民主妇女联合会”。从此,一个真正属于并服务于广大妇女的组织诞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