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用文化社会学和艺术经济学原理对海派书画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王琪森从1843年上海开埠后租界兴起、中西交融、商业繁荣、画廊运作及大师辈出、群体优势等海派大文化圈切入,梳理分析了从清末民初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三代海派书画家开放的从艺方式和独特的经济结构。列举了从任伯年、吴昌硕、“三吴一冯”及张大千、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贺天健等人的大量润格。正是艺名的确立、市场的需求、润格的丰厚,使海派书画成了当时全国美术的中心与重镇。而吴昌硕到上海定居时已是年近70的老翁,但却在这人生的暮年迸发了艺术创作的绚丽光彩,完成了从艺术大师向海派领袖的辉煌转变。又如作者通过深入地研究及细致地考证,敏锐地发现了“1912年现象”,这也可以讲是全书最大的一个“亮点”。
1912年的海派书画界,云集了从清廷退下的陈宝琛、沈曾植、康有为、陈三立、朱祖谋、李瑞清、曾熙、张謇、张元济等,他们都是高官大吏,改朝换代的时代洪流挟带着他们汇入了这个新崛起的艺术群体,使他们在上海完成了从封建士大夫到职业书画家的集体转岗,因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海派书画的创作与地位。
文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