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3  
PDF 版
非著名诗人的名篇
文化
绿城
大学生自杀:谁之罪?
心态决定心情
商都
连 载
只是一把扇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5  来源: 郑州日报  
  更有意思的是,易中天的讲课方式还跟百家讲坛不谋而合。

  大学校园的学者在学校里讲课都是用学术语言,大众化、口语化的讲述常常被认为没学问,没根底,哗众取宠。可是,易中天在厦门大学讲课时,就敢口语化,大众化,还敢讲一般校园知识分子不大敢讲的话,讲跨学科的话。他的讲课以诙谐生动、妙语如珠著称,听他的课需要提前占座。他给学生讲戏剧,可以兴之所至唱一段。

  同样是大学校园出来的人,为什么易中天几乎没经过编导“培训”、“修理”,就跟电视讲座一拍即合?

  因为,易中天跟电视节目确实有点儿天生的缘分。除了在大学讲课时敢于追求学术深度,此前易中天写的书也已经跟一般学术著作不同。

  他诙谐地宣布:我不给你这个“鸡场”下蛋了。

  哪个“鸡场”?

  纯学术研究的“鸡场”;

  高居象牙塔的“鸡场”;

  不考虑广大读者需求的“鸡场”。

  现在的高等学校,有点儿像一个一个养鸡场,统一的鸡舍,统一的饲料,统一的管理,统一的下蛋要求。哪一级老师一年要发几篇文章,发在哪一级报刊上,都有明确的、细致的、条条框框的要求。唯独没有这样的要求:你发表的文章有多少读者?老百姓喜欢吗?

  易中天是搞美学的,他的代表性专著《〈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只印了三千册。他的《艺术人类学》得了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把他送上“正高”位置。但易中天是个不安分的人,喜欢动脑筋的人。他并没躺到这个全国奖上睡大觉,或者沿着这个成功套路继续“成功”。他反而发现,费那么大精力写出来的书,只有少数同行在看,中文系其他专业的老师都不看!广大读者更是没人问津。

  易中天想:如果写出的书没人看或极少数的人看,写它做啥?

  易中天雄心勃勃地想写部 《中国美学史》,他发现,要说清楚中国美学史必须弄清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于是他写了随笔体《闲话中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居然接受了,出版了,付稿酬了,引起反响了。易中天一鼓作气,陆续写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200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把这四部书作为“品读中国书系”推出。

  这一炮打响的四本书,到底算什么书?

  我看是:匪玉匪石、不三不四、非驴非马的书。

  你说它是学术著作?有一点儿像,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写不出来。

  你说它是随笔?当然是,没有生动的文笔,写不出来。但仅有生动的文笔,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写不出来。

  奇怪的是,比起那些“严肃”、“深奥”的学术著作,这个“品读中国书系”极大地增加了易中天的知名度和读者缘。

  当时易中天这样做是想改变大学的科研布局?是想改变大学的运转方向?是想有利于国计民生?……

  照我看来,易中天才想不了这么多,他不过我行我素而已。

  有这四本随笔体著作垫底,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就如探囊取物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像《品人录》那样的书,就是对历史上有趣的人物,通过有趣的事件,借助妙趣横生的语言,做有趣的叙述,有趣的分析。一切的一切都在一个“趣”字。其行文,不需要怎么转变,就是优秀的电视散文。如果在讲述时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脱稿演讲,受现场气氛的鼓励再有所发挥,那就没治了,盖了帽了。

  易中天这样的教授,是所谓“人来疯”的演讲者,越是大场面越来劲,新见解和俏皮话顺嘴就来。

  “汉代风云人物”讲座,实际上是一位当代有趣人物趣话几位古代人物,很快引起观众的盎然兴趣。易中天走下讲坛亲自表演“避席”,虽然受到他家“领导”和我不约而同的质疑,却受到观众欢迎。“韩信不是螃蟹”的麻辣语言,牛刀小试,大获成功。

  易中天擅长对正史正襟危坐的记载做谐趣性化解,用活泛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讲到项羽失败时这样说:“项羽听到这个话以后,把这个人扔油锅里去了。游说他的人虽然被项羽杀了,但是项羽夺取天下,称王称帝的机会也被项羽扔油锅里去了。 ”

  把称王称帝的机会扔到油锅里去了,讲得多生动有趣。

  重录和重选

  甭听易中天吹他“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在百家讲坛,没有任何一个主讲人是从来没经过万卫和解如光们“修理”的。易中天也走过弯路。我现在就提提易中天两把不开的壶:重录节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