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真实的力量
连 载
我只是睡了一觉
《愚昧改变历史》
漫议“文人相×”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真实的力量
——读郝树声长篇小说《怪味沧桑》 孙方友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8  来源: 郑州日报  
  郝树声,名不见经传,却一年出版三部长篇,洋洋百万言,且一连再版,令人震惊!近读其《怪味沧桑》,开卷不可收,直读到最后一个句号,方知此君决非等闲之辈,竟积几十年之功,一举“偷袭”文坛,让你不得不刮目相看。

  《怪味沧桑》是一部平中见奇之作,又是一部乡间的百科全书。纵观全书,可以看出郝树声是一位不善于虚构生活的作家,对他而言,写作好像是为了更好地到达生活中那些令人惊讶的事物,而不是远离它。决不像现在有些作家,害怕生活,总是与虚构的经验相关,却永远不触及生活本身的边界,创作出的所谓“农村题材”,多是坐在书斋中空想的“伪乡村生活”,这里面包含着很深的思想误区。只有那些软弱的人,才专注于“生活在别处”,面对身边蜂拥而来的真实措手不及。郝树声出手不凡,决非一日之功,并在这一点儿上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读他的小说,你就像真正走进了豫南乡村。村庄的土墙、蓝天、绿树、庄稼,一切都笼罩在明亮的阳光中,毫无掩饰。这里的人们过着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娶媳嫁女,送老生小,城市和现代化对这里影响很小,还没有吹绿这里的山头、树梢,生活依旧是那样地古老、刻板、窘迫。但这又是一个自在的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律,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人们乐天知命,从容不迫,甚至觉得有滋有味。看到这样的生活情景,你的心情是复杂的、难言的,但你知道这是真实的——真实的农村生活。郝树声用工笔细描,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展现他们村里的人和事,有着一种诗的纯然意象,看似不动声色,其实内里蕴涵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神往,对家乡的挚爱。可以看出,他向往的是一种“精神家园”,并在有意无意中把家乡“诗化”和“美化”,以一种不容置疑的真实,使他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和凝重。

  郝树声“诗化”“美化”家乡,并没有忽视对土地文化的信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苦难、疾病、快乐和死亡。而是尽力呈现斑驳陆离的乡村政治文化景观。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小说不着力于权力斗争的黑暗,而是侧重于权力是怎样影响生活世界的,从而在更大的背景中揭示出劳苦人苦难的原因所在。中原大地虽然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但千百年来却是如此的多灾多难。生存从来是艰难的考验。郝树声每每写到家乡村民的无知和无助,都禁不住喟然长叹。长叹之余,却又保持着一定的抒情距离,所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纵观全书,《怪味沧桑》所表现的是一个相对稳固和封闭的豫南乡村世界,无论是上部《山风》,还是《中卷》乡俗,在作家笔下,都处于一种自然环境偏僻贫瘠、现实秩序僵固粗鄙,传统伦理积厚沉郁的状态。它基本是一部村史,固然主写了杜、刘、孙三大姓的兴与衰,但马寨村的老老少少几乎全都亮了相,从各种生产用具到各种匠人,以及交通工具,还有不少劳动程序,无不描写精到细微。从乡间知识分子元叔到台湾老兵孙丙豪,从掌握马寨村几十年大权的刘庆典到有反叛精神的刘继先,从有经济头脑的刘臭蛋到一夜暴富的胡万有,从大胆求爱的凤姑到沦落青楼的沈卓娅……他们的离合悲欢,浮沉起落,无不渗透着人生的苦难和沉重。全书看似无故事,但又处处是故事。可以看出,马寨村既是作家成长的故土,也是作家的精神摇篮。郝树声的小说与他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记忆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可以看出这种关联是自觉的、清醒的,并带有强烈的干预意愿。郝树声对故土乡村生存状态的尖锐感受,充分体现了他那无奈无助的体恤性人文立场,所以他的小说是有着刻骨的真实的。

  另外,在《怪味沧桑》中随处可见许多精彩的民情民俗描写,如《赛戏》、《出嫁》、《随礼》等章节。当然,民间并不是光明灿烂的大同世界,它也有着陈腐、没落、丑陋的东西。民情民俗的描写,不仅可以突出小说的地域特色,还可以传达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只是民间写作资源的利用,要用民间的视角、民间的价值和民间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才能真正表现真正的民间生活。郝树声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只是他对民间的描述还处于一种感性的、多少有点自然主义的阶段,因此给人的印象是外在的。如果他能从理性上真正认识到和把握民间生活及民间文化,自觉地去搜索、研究和艺术地表现它,就会进一步提升他的小说的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

  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出,郝树声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从没有为自己树立任何参照,因为他是想让读者站到他这座桥上来,能够看到他们在别处看不到的风景,至少是不要让他们在他的这座桥上看到风景之后,再让他们联想到似是在什么地方也看到过相似的风景。可以说,郝树声达到了目的。因为一切的艺术都是有个性的艺术,再杰出的作品,也只能是我们在桥上看到的风景。它们绝对不是我们自己的艺术领地。博尔赫斯说,我们不会找到什么新东西,所有的东西都在我们的记忆里面。我们现在学会的东西,都是我们曾经有过的东西,只是因为人的日常自我和现实把它死死捺在灵魂深处,不让出来,所以,人就意识不到。人性最根本的东西都在记忆的深海中体现出来,它跟外面的日常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连的,甚至有许多形式上的相似之处。所以,在艺术上要想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决非易事。

  可以说,郝树声寻到了被许多作家忽视了的捷径,而且做到了一举成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