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是时候关注一下对‘优等生’的教育了!”27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董柏林在武汉呼吁。
董柏林说,我国相当多的中小学在评价学生时,依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尺,学习好、考分高的学生被习惯地称为“优等生”,而那些不善考试、成绩不佳的学生则理所应当地被归为“中等生”和“后进生”。
有意思的是,北京的一家机构曾做过一组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贡献较为突出的人群,在其求学生涯(尤其是中小学)中成绩多半处于中等甚至偏下,也就是说“中等生”和“后进生”更适应社会的竞争。“这些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在求学生涯里学到了优等生们没有的本领。”董柏林分析说,中小学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将时间更多用于同书本打交道,而成绩中等甚至偏下的学生,却有着更多玩耍、参与实践、与人交往的机会,无形中他们的动手实践、人际交往、耐挫能力都要优于“优等生”,这些都使得他们更加适应社会。
董柏林说,在学校,老师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宠爱有加,久而久之,备受关注的学生便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无法容忍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无法忍受被忽视。抱着这种心态走入社会,加之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差,他们自然是难以适应,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心理扭曲。
对此,董柏林说,多年前,我们的教育开始关注“后进生”,不少问题得以解决。教育发展到现在,新的问题出现了,是时候关注“优等生”了,“别老盯着他们的学习看,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和实践能力。” 据《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