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7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精品文摘
北宋亡于“宋江作风”
富可敌国的哈佛大学
陈独秀晚年的生活来源
树叶里的人生
谭鑫培机警保命
荣氏家族英雄相惜
国外的咖啡文化
ZHENGZHOU DAILY
细微之处有契机
牛群看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荣氏家族英雄相惜

中原网  日期: 2007-11-30  来源: 郑州日报  
  荣德生兄弟的企业在发展初期,曾吸纳不少优秀的人才,善于推销的王禹卿就是一个,可以说,荣氏能够拥有千万资产,王禹卿功不可没。善于用人的荣氏兄弟,当然把他当做企业的有功之臣,对他一再提拔。

  王禹卿虽然是荣氏家族企业里的人才,也受到荣氏兄弟的重用,但他也有创业的野心,不愿意一辈子寄人篱下。他精明能干,善于推销,手头上也积攒了一些钱,就打算另立基业,独自发展。恰好,他的同事兼好友浦文汀也有类似的想法,也不愿意长期做人家的伙计。两人一拍即合,打算在上海合办一个机磨小型面粉厂,但粗算了一下,地基、厂房、机器约需10万元,而当时他们两人尚无此财力,东拼西凑,也只能筹到两万元,资金远远不够。

  王禹卿向东家荣宗敬借钱,荣宗敬脸色一沉,指着王禹卿的鼻子骂道:“好啊,你们一个是销粉主任,一个是办麦主任,竟打算联手倒戈。”

  王禹卿连忙解释道:“并非倒戈,实在是东施效颦,向荣先生学习,在上海滩谋立足之地,不辜负家父对我的嘱托。”

  短短几句话,却触到了荣宗敬内心的隐痛,他想起自己和弟弟创业时的艰辛,绝非常人能体会到的。他看着与自己风雨同舟的销粉主任王禹卿,又想起自己是怎样年纪轻轻,就带着父亲的嘱托到上海来谋生,历尽艰辛,才算有了立足之地,从小伙计成为了大老板。眼前的王禹卿,不是和当年的自己很相像吗?只不过他比王禹卿早走了一步而已。办实业日进斗金,谁不眼红?他们打算合办一家面粉厂,也是人之常情,并非“非分之想”。只是,如此一来,自己又将多一个竞争对手。

  见荣宗敬不说话,王禹卿在一旁央求道:“我只借5万块。”

  “5万?”荣宗敬嘴里重复着,脑子里旋起了一阵急风。

  “荣先生,可以吗?”王禹卿又追问了一句。

  荣宗敬还是没有答话,只是打量着王禹卿。

  “此人只可用其才,不可屈其志。”荣宗敬心中暗想,忽然,他有了一个好主意,爽快地说:“我与德生共出两万。”

  “是借。”王禹卿纠正道。

  “不,是入股。”荣宗敬说。

  “这怎么讲?”王禹卿惊讶地问道。

  见王禹卿疑惑不解,荣宗敬就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想法:“禹卿,你和浦文汀自立门户,虽说不是‘倒戈’,但事成之后,必定与我成为对手,商战无情,尔虞我诈,彼此失和,徒然坏了交情。常言说得好,‘聚则兴,散则败。’眼下你们资金不够,能供我调度的资金也有限,不如携手合作,共图发展。我们帮衬你们从伙计成为东家,你们帮衬我们扩大实力,荣、王、浦三家联手,还愁在上海滩上闯不出半边天来吗?”

  荣宗敬越说越激动,其实,这个主意也并非突发奇想,他早就酝酿着要在上海办一家新的面粉厂,但财力有限,能够供其调度的资金只有两万元。王禹卿向他借钱,他还想向王禹卿借钱呢,但两人一合股,也就不用计较谁借谁的了,只要对方都有利就行。

  王禹卿听了荣宗敬的一番话,也在权衡利弊得失。他觉得荣宗敬的话实事求是,入情入理,忖度一下自己的实力,与其不办,不如合办。虽然合办面粉厂,不免有些“狐假虎威”的味道,但不失为一种经营之道。

  “荣先生说得有道理,合办最为有利。”王禹卿被荣宗敬说服了,“我再把这个意思和文汀兄说一说。”

  “好,”荣宗敬高兴地说,“既然合办,也不必另起炉灶,办麦和销售还由你和文汀统一调度,双方兼顾。”

  荣氏兄弟出资两万元,和王、浦两家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了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浦文汀任副经理兼办麦主任,王禹卿任销粉主任,初步形成了荣氏企业“三姓六兄弟”的格局。

  即使手下要另起炉灶,还能与之结为有利同分、有险同担的兄弟,这正是一种“英雄相惜”的胸襟。

  摘自《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