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4  
PDF 版
难忘那台MP3
爱情本命年
坚守
岁末的功课
卖点
百家讲坛
在香港遭遇“抱抱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百家讲坛

中原网  日期: 2007-12-14  来源: 郑州日报  
  纪连海演讲,没一刻安宁,没一刻斯文。不是挥舞左手,就是挥舞右手,要不就干脆举着双手。那样子,像藏族兄弟跳“巴扎嘿”。有趣的是,我家里的年轻人就喜欢看纪连海手舞足蹈,一边看,一边乐得嘎嘎的。而手舞足蹈的纪连海创造了百家讲坛最高收视率,几乎是“新闻联播”的一半儿。至今没人超过。

  公道自在人心

  纪连海给人的最大启示是:机会对所有人平等。

  纪连海本来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按“龙生龙凤生凤”的习惯说法,纪连海该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一个大字不识,赶马车。他的母亲认三个字,自己的名字。

  但时代变了,纪连海读书,而且读到高中毕业了。

  对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来说,上学是很困难的事,看不清黑板,怎么办?纪连海用“换工”的办法得到课堂笔记:同学记笔记,他下课后抄同学的笔记,作为补偿,他替同学写作业。

  纪连海的父母没文化,但智商不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不少农民兄弟,即便一个大字不识,也有良好的智商。纪连海就是这样一个农民的儿子。他高中毕业时,报考北师大,考的分相当高。不管是学校还是乡亲都认为纪连海的大学生当定了。

  没想到,比他低二十分的同学接到录取通知书了,纪连海没接到。

  发生了什么事?小道消息说:纪连海未被录取是因为高度近视。但按规定,近视不是拒绝录取的正当理由。那么,是其他什么事儿?农民的儿子纪连海,根本没门路,也想不出门路,甚至根本想不到需要想门路,来查问这事。

  纪连海到生产队报到,上不了大学,安心当农民吧。

  那时人民公社还没解散,生产队长派纪连海打枣,他打了一天枣。

  队长又派纪连海去赶马,他赶了几天马,因为父亲是赶车的,纪连海会驾驭马,把马赶到地头上一放,自己玩儿。

  队长本来认为纪连海要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了,没想到事情成这个样儿。他同情这个分数考得高却进不了大学的农家娃。告诉纪连海:你先慢慢干着,年底结清了账目,换你做小队会计。

  忽然,公社找纪连海,要他教中学。教什么?英语。

  纪连海坚决拒绝:我一个中学生怎么教中学?我也不会英语。

  对他的回答是当时还流行的毛主席语录:你就干中学,学中干呗。

  纪连海教了几周英语,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到北京师范大学报到。原来,就在他打枣、赶马、教英语的这段时间,母校老师千方百计地、执著地给这个农民的儿子争取权利,终于给他找下了上大学的资格。纪连海还一直蒙在鼓里。

  纪连海入学时,一学期已过去一半儿。

  纪连海根本没想自己还能不能进大学,却愣是进了大学。

  这是个“公道自在人心”的传奇。

  运气来了山挡不住

  纪连海毕业后,在昌平教中学。他结婚了,妻子是山东青州人,旗人,青州有个“北城”,是满族人聚居区。

  我听纪连海无意中说到妻子是青州人时,就感叹“人生何处不相逢”。青州是我的故乡,建国初期叫“益都”。而“北城”恰好是先父五十年前做益都县副县长时管辖的地方。父亲分管教育、卫生、民族、宗教。在我印象中,他最初骑着自行车往北城跑,后来又坐着吉普车往“北城”跑,解决满族群众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北城人”在青州土著眼中有点儿“另类”。青州人都讲鲁中土话,北城人一口地道的北京土话。不管他们在青州住多久,永远说北京土话。

  纪连海和妻子每个月去一次北京城里,逛街,买衣服。

  2001年三八节,昌平中学给女教师发礼品,顺带给男教师发一半儿礼品,纪连海顺手拿张报纸包礼品。回到家往外拿礼品,突然看到包礼品的皱皱巴巴的报纸上有个广告: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招聘历史课教师。

  纪连海到过北师大附中,在他印象中,那个地方太好了,现在有个机会,何不试一试?他告诉妻子,他要去应聘,妻子认为没什么可能。纪连海说:反正咱们也得到北京买衣服,何不“搂草打兔子”顺便试一试呢?

  纪连海自己没有打印机,找个地方打出三份简历,到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应聘。接待的人告诉他:几天后的晚上通知他一个题目,他第二天一早来试讲。

  纪连海试讲完,又毛遂自荐地告诉师大二附中的人:我学过电脑专业,会各种电脑操作,然后,打开一台电脑,表演如何制作课件,如何处理程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