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老家的二叔在附近的菜场租了个摊位。也不知使了啥魔法,一样的菜他的摊位上总是“顾客盈门”,卖价也比别人高。
我学的是营销专业。临近毕业,学校要我们交一篇论文,要求剖析身边的具体案例,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提出自己独到的促销创意。二叔的菜卖得这么好,他肯定有什么秘籍。如果我跟他实习,把其秘诀用营销大师的理论提升一下,这论文不就有分量了嘛!
那天,我去菜场谈了想法,二叔狡谲一笑,道:“你婶马上要在县医院做手术,你就帮我照看摊位。千万记着,藕要涂淤泥,青菜要用稻草绳捆成把来卖。这就是我卖菜的窍门。”
二叔匆匆去坐长途车了。想起他的嘱咐,我觉得好笑。现在城里人生活节奏加快,谁不喜欢买净菜?有些超市更讲究,蔬菜还用透明膜包装,对顾客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决定模仿超市的做法,改改他的套路。我这样一个商学院的大专生,难道不比一位老农强?于是,我叫几个同学来帮忙,把藕刷白,各种青菜除了黄叶,冲洗了一遍,还专门做了几个小纸板,写上蔬菜的名称和价格。整个摊位看上去摆放有序,赏心悦目。
早上开市后,一个婆婆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我后,随口道:“你戴副眼镜,白白净净,是不是学生来打工的?原来那个老农呢?”我解释,那是我二叔。他回老家了,我临时帮忙照摊。问过价钱,她直言道:“贵啦!我们买不起。”我想拉住顾客,说价格可以商量,她边走边摇头,还不住地补充:“原来那摊主人随和,青菜论把卖,秤也给得足。”
临近中午,我一笔生意也没做成。其间,有几个中年妇女把藕掂了掂,问放了多久,是不是要坏了,洗了后有好的“看相”;还问青菜施的是什么肥,做农药残检没有。我解释不清。她们说,就是,从一个模样像学生手里买菜,总觉得有些不放心。
连着几天,每天平摊下来只有区区一百元的营业额,扣除税费,勉强保本。
那天收摊后,二叔正好赶回来了。听我大叹苦经,他恍然大悟,点拨道:“销售不好,我估计原因有几个,你卖菜‘身份’不合,言语太斯文,这是一;最关键的是,你把藕上的泥、青菜用稻草绳捆这些‘卖点’都除了,失去了‘农家特色’,有些顾客可就看重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