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照民国政府所定不废帝号、暂居宫内、年领400万两经费等优待条件,宣统皇帝溥仪“暂居宫禁”:紫禁城则一分为二:“外朝”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收归民国政府,于1914年2月建立古物陈列所;“内廷”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部分,仍由逊清皇室人员居住。这样,溥仪仍享受中华民国对他待以君主之礼等多种优惠,安度着不折不扣的帝王生活。紫禁城内四座花园均在内廷,即御花园、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建福宫花园(俗称西花园)。其中建福宫花园在养心殿西北角、西六宫的正西处。这座乾隆五年所建的花木茂盛、皇帝后妃经常来此休憩并赏花观景的花园,却在宣统皇帝逊位的第十一年,不幸着火,亭殿俱烬。
1923年6月26日夜近12时,紫禁城附近居民惊骇地发现神武门内西北方向浓烟四起,火光冲天。当起火时,宫内瑾、瑜两太妃及宫女见此情景,腿都吓软不能行走,只仰天大哭;宣统帝溥仪更如惊弓之鸟,不知所措。据说火警是东交民巷的意大利公使馆消防队员首先发现的。当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警察总监薛之珩、步军统领聂宪藩和提督三堂田德山,统带高柱臣督察等指挥京城二十区水会及消防队、意大利消防激桶队迅速赶至神武门时,宫门守卫仍以“清室向例未奉谕旨,外人不许入神武门一步”为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内务府总管绍英急入宫四觅溥仪,陈请下谕让外人入宫,犹豫不决,后来召集临时御前会议,才下谕开门放各路消防队员进入扑救烈火。
6月27日2时左右,是建福宫中火势最为迅猛、火光最大的时候;由于延误了救火的最佳时机,这时火已经烧及周围的楼宇殿阁,连花园中数百年的参天松柏也变成了火树。消防队员被烈焰熏烤得无法靠近,只得力保花园东面的养心殿和西六宫,破拆周围房屋,辟出隔火道。更为糟糕的是,宫内并无自来水管,水井也大多干涸。救火人员只好将现场所有水龙进行连接,汲入紫禁城神武门外筒子河水,但距离长达400米远,面对如此凶猛的大火,犹如杯水车薪。消防队员只得看着大火蔓延燃烧……及至上午7时,始将火势阻住,9时始才完全将火扑灭。
这场大火由建福宫敬慎斋失火引起,竟延续焚毁了花园内的静怡町、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凝晖堂、玉壶冰、中正殿、香云亭等10余处,各处总共焚烧130余间房屋。这些精美壮丽的殿宇楼阁中珍藏的金佛、金塔、各种金质法器、藏文经版、清代乾隆至光绪六个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历代名人字画、古铜、古瓷等稀世珍宝,以及溥仪结婚时所收藏存储于此的全部礼品,皆付之一炬。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内务府后来发表的一部分糊涂账里,说烧毁了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与此同时,清宫内务府派司员监视,会商警察厅、护军管理处派拨官兵彻底清理火场。经刨挖捡拾,共清理出熔化佛像、经版、铜、锡等项共508袋,金色铜片及残伤玉器等项共43箱,其中经内务府大臣前往详勘,“恭查残缺佛像,亟应量加修饰,敬谨供奉,焚毁经版情形较轻者,拟交中正殿珍藏保管,其熔毁铜、锡、玉器等件,择其完整者49件交进,其余残缺不齐者,交由中正殿(该殿已焚毁)司员妥为收存保管。”选择的49件均为玉器,其中有青玉双耳莲花碗、玉鱼、玉象、玉猿猴勒马、玉游鱼对莲、雕花白玉双楼、雕葵花式玉水盛、玉异兽水盛、青门玉雕花双耳扁瓶、碧玉雕花双耳扁瓶、青玉雕螭虎洗子、雕花小玉炉、雕花白玉山子、雕花小玉瓶、雕菊花玉瓶、碧玉山子等,这些价值连城还未被大火吞噬的玉器,是清乾隆皇帝及后世皇帝收集或征集来的历代工艺珍品。还有那些被烈火熔化的金佛、金塔等和多数化成金水流入土中,结成半土半金的板块。经内务府总管绍英和溥仪商量,把熔金炉房工人叫到宫内,将这些板块重新化成纯金,共化了三四百斤,然后拍卖给金店,作为对那些救火有功人员“论功行赏”的开支。
关于建福宫火灾原因至今仍是个谜。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认为,“这是偷盗犯故意放火灭迹的”,理由是他曾叫太监打开建福宫的一座库房,发现内有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内储全是手卷字画、古玩玉器;而其他库房又尽是玉器、瓷器、名画及各式各样的“百宝匣”,内装珍宝无数。他不由想到,宫中究竟有多少财宝?那些整库整院的财宝怎么办?被人盗去的有多少?如何防止珍宝被盗?特别是庄士敦告诉他,在地安门大街上开了许多古玩铺,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因而他建议溥仪对宫内珍宝进行清点。当建福宫的清点刚刚开始,即发生了这场火灾,所以,溥仪认定是太监“故意放火”,破坏清点。其实,溥仪统治的小朝廷,从上至下,盗窃成风,当中也有溥仪自己一份。
摘自《文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