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要闻国内
3  4  
PDF 版
严禁非农建设乱占农用地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创新好似吃“麻辣烫”
邮储银行支行全部获准筹建
三名普通工人农民摘得大奖
网上售药仅有4家合法
力争粮食产量再超万亿斤
巨型工程子午胎荣膺一等奖
水价高过城市 农民复饮“毒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创新好似吃“麻辣烫”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闵恩泽院士
中原网  日期: 2008-01-09  来源: 郑州日报  
  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闵恩泽院士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新华社发
  53年前,他留美学成归国。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紧密相连。

  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看起来平静谦逊。这位83岁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

  思考问题很快乐

  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在它的作用下,能更快更多地生产所需要的产品,1835年,一位瑞典化学家将其命名为“催化剂”。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产催化剂早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其中的重大创新,几乎都无法绕过闵恩泽的名字。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是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此前,该奖曾连续6年空缺。自1925年以来,晶态型雷尼镍催化剂一直在有机合成中使用,技术进步缓慢。将雷尼镍的科学知识基础由晶态转为非晶态,由搅拌釜改为磁场控制的磁稳定床,这是原始创新和继承创新。这项创新带给闵恩泽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我对自己增强了信心。它证明,中国科技人员有能力自主创新”。

  问及创新的感受,他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思考催化剂的问题是快乐的;当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时,也是快乐的;当课题最终取得成功时,那更是快乐的。”

  人生一路尽执著

  每当北京有新的川菜馆开张,闵恩泽都要立刻赶去。他喜欢吃川菜,尤其喜爱“麻辣烫”。他还诙谐地用“麻辣烫”来比喻创新的体会:“创新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边学习、边实践、边革新,1960年,闵恩泽等开发成功混捏—浸渍法制备磷酸硅藻土催化剂,生产出合格的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其耐水性超过进口催化剂,且价格便宜。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更是一个集体为之探索20年的成果,既没有现成模式,也没有经验借鉴,闵恩泽感慨:“中间的曲折坎坷实在太多了。但坚持到底,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是来自他最亲的人的评价——同是中科院院士的夫人陆婉珍这样评价,他能取得一些成绩,并不是他比别人聪明,只不过是他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钻研这件事。女儿说:“他的脑子比较单纯,一天到晚就在想他那个催化剂的事。”

  而他自己,则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就像唐僧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他就很执著,最后终于到了西天,取得真经。”

  做事源于责任

  当记者问他:“您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创新,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责任”也体现在他工作生活上的一点一滴。时至今日,学生宗保宁仍记得做博士论文时的一件事。当他的论文一遍遍地被退回,他忍不住赌气地说:“不写了,我和您的写作风格不一样。”闵恩泽说:“不是风格不一样,是水平不一样。”严师出高徒。如今,宗保宁已是中国石油化工科学院副总工程师。

  因为“责任”,闵恩泽的心中自有论文达标的杠。因为“责任”,他记得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孩子的生日。也因为“责任”,他生平最讨厌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的人。

  这些年,他一直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他告诉记者:“我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催化领域的攀登者。这个责任很重。”

  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