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要闻国内
3  4  
PDF 版
严禁非农建设乱占农用地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创新好似吃“麻辣烫”
邮储银行支行全部获准筹建
三名普通工人农民摘得大奖
网上售药仅有4家合法
力争粮食产量再超万亿斤
巨型工程子午胎荣膺一等奖
水价高过城市 农民复饮“毒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征镒院士
中原网  日期: 2008-01-09  来源: 郑州日报  
  这是吴征镒院士在标本室鉴定植物(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吴征镒,这位一生与草木打交道的科学家,凭借他对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在92岁高龄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花草树木深植内心

  见到吴征镒是在他位于昆明的家中。身体的原因让这位92岁的老人几乎已经足不出户。

  吴征镒家所在的这个居民小区草木扶疏,可这位一生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却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心里。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

  他参与组织领导《中国植物志》的编纂,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户口本。

  在70多年的植物分类研究中,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涵盖94科334属,是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

  中国植物“活词典”

  1983年,吴征镒到英国考察,来到大英博物馆。英国人安排请中国植物学家鉴定清朝时期驻华的英国大使在中国采集的一些至今未能鉴定的标本。

  吴征镒用放大镜认真观察了标本,然后用流利的英语说出了每一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它们的科、属、种、地理分布等等。他对植物研究的精深和超群的记忆力,令英国人赞叹不已。由于对植物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广博知识,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简陋植物标本室,拥有两万多号标本。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

  摔跤带来意外收获

  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吴征镒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纪录。

  从20世纪50年代起,吴征镒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全国植被区划》《中国植被》《中国植物志》等大型专著的编写工作。

  愿用肩膀做垫脚石

  直到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与国内外有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助手、学生交流信息。

  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由于编撰大典要在上万本古籍中寻找与生物学有关的资料,吴征镒凭借数十年的积累列出了1300多种有价值的参考书目。他还凭惊人的记忆力,对史籍中提到的各种植物进行正本清源,并一一标注了拉丁文学名。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